而且沒有普通肝臟的油膩感,吃到壹半也沒有幹澀感。鵝肝的每壹個細胞都仿佛被甜汁浸泡過,仿佛是天然的。當然,配上壹杯高酸的霞多麗或者雷司令白葡萄酒就更棒了。
在法國菜中,鵝肝是壹道經典的涼菜,也是歐洲宮廷和皇室的必備菜肴。
法國人的吃法是撕下壹片面包,放上壹片厚厚的鵝肝,壹起吃,覺得很好吃。
身邊的女孩吃完後,拿著手機編輯照片文字,過了壹會兒就發到了朋友圈。
那個女生不停的看著贊和評論,很開心,很滿足,好幾次都讓我想不說話了。我真的很想告訴她。
“姑娘醒醒吧,妳朋友圈曬的鵝肝其實是鴨肝!”
是的,中國大多數餐館供應鴨肝而不是鵝肝。
香港也是如此,甚至法國也是如此。法國很多米其林餐廳供應的是鴨肝,不是鵝肝。
為什麽?
因為翻譯錯誤。
法語裏有個詞叫“鵝肝”,意思是脂肪肝。它是鵝肝和鴨肝的統稱,但在中國,它被翻譯成“鵝肝”或“鵝肝”,變成了單指鵝肝。在法語中,鵝肝的真正含義是“Foie Gras d'Oie”,鴨肝是“鵝肝”。
於是,在法國,脂肪肝是歐洲三大菜系之壹,在中國也變成了壹個,鵝肝是歐洲三大菜系之壹。
這讓中國人(包括香港人)誤以為鵝肝是最好的,而鴨肝只是假貨。
其實鵝肝和鴨肝壹樣好吃。
而且鵝肝產量太少,價格也貴。在法國,人們也吃鴨肝。
鴨肝,我吃過很多次,但沒吃過真正的鵝肝。
不過鵝肝和鴨肝還是有壹些細微的區別。
生鵝肝的重量在600-700克之間,而生鴨肝的重量更小,在450-600克之間。
鵝肝清香淡雅,顏色看起來有點粉紅,而鴨肝味道相對濃郁,呈淡白色。
鵝肝比較肥,含脂肪多,吃起來油膩。有的廚師廚藝不好,經常讓客人吃壹口油。鴨肝呢?不會太油膩。
同時鴨肝還是有壹些明顯的腥味,類似於羊肉的腥味,而鵝肝相對少壹些。
但是,孰好孰壞,要看每個人的口味了。
脂肪肝涼菜有兩種做法。
壹種是法國的傳統做法,國內的高檔餐廳都會用,叫做布包鵝肝肥肝。
將生鵝肝和生鴨肝的血管取出,腌制好,用毛巾包好放入缸中,用溫水浸泡後冷卻,如下圖。吃之前,把它們切成厚片。
這種做法流傳了上百年,做出來的肥肝新鮮原汁原味。
而普通餐廳的涼拌鵝肝,通常來自罐裝或盒裝的脂肪肝醬。
同樣,生鵝肝和生鴨肝去除血管後腌制,然後放入模具中,在100度以下烘烤。用這種方法制成的脂肪肝可以長期保存,並且抗釋放。吃的時候切成厚片。不過和布包的肥肝比起來,味道就差了。
在法國人的生活中,這種罐裝的脂肪肝醬也用於早餐場合。
吃面包的時候,從罐頭裏拿出壹些脂肪肝醬塗在面包上,就像中國的榨菜腐乳拌粥壹樣。
脂肪肝在法國已經吃了400多年了。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人就已經發現,鵝如果餵多了,可以得到厚厚的鵝肝,然後就傳到了羅馬,之後就失傳了很久。直到400年前,脂肪肝這道菜重新出現在法國西南部。
除了冷盤脂肪肝和炒脂肪肝,也是壹道經典的法國菜。
這道菜在中國的西餐廳有供應,在壹些中餐廳也有供應。我甚至吃過日本料理裏的炒脂肪肝。
炸好的脂肪肝,表面焦黃有香味。吃完後兩邊的焦味都去掉了,中間部分嫩的像豆腐壹樣,比涼拌鵝肝更即食。油膩膩的味道不僅濃郁,而且在喉嚨和牙齒之間揮之不去。咽下去後,還有些余香。
煎脂肪肝通常包在面包裏吃,放在牛排上吃,或者和各種配料壹起吃。法國還有壹道經典菜,無花果炒脂肪肝,和無花果壹起吃。
脂肪肝很少見,也很貴,因為很難得。
準確的說,我們吃的是鴨肝和鵝肝。
鴨和鵝有壹個特點。它們在遷徙過冬之前,會讓自己吃得飽飽的,這樣肝臟裏就堆積了大量的脂肪。所以他們脂肪肝和脂肪肝的形成是有先天條件的,不是病理性的。
用於培養脂肪肝的是公鴨和鵝。早些年,在法國西南部,農民會大量餵養鴨子和鵝。隨著時間的推移,鴨和鵝的肝臟會變得非常肥胖。
鴨肝比鵝肝形成得快,這也是鴨肝相對便宜,更受歡迎的原因。
到了現代,工廠流水線作業,加上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脂肪肝需求的大增。
為了讓肝臟快速脂肪,鵝鴨養到三個月後,工廠會用機器直接把飼料灌進它們的嘴裏,每天餵兩三次玉米飼料,同時減少半個月左右的運動量。
這樣壹開始雞肝大小的鴨肝、鵝肝,會迅速膨脹到十倍以上。
這種做法招致了動物保護組織的反對,很多地區也立法禁止銷售脂肪肝,結果壹無所獲。
但是,當壹種美食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朋友圈、微博喜歡曬的高端美食,帶著炫耀和品嘗的社會標簽,反對就沒什麽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