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牛蛙籠養技術

牛蛙籠養技術

牛蛙原產於北美,是壹種體型較大的食用蛙,因聽起來像牛叫而得名。牛蛙生長快,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綜合利用價值高,頗受消費者喜愛。籠養牛蛙占地少,成本低,防敵,飼養密度高,牛蛙生長快,管理方便,綜合效益高。本期介紹壹組籠養牛蛙的管理技術,供養殖戶參考。

放養密度的籠子材質質地要求通風透水性好,壹般可以縫制塑料網或紗窗。籠子的規格和形狀要因地制宜,壹般為長方形,體積不超過10立方米。縫好網後,可以用竹片或木條紮成壹個箱形框架,網可以固定,也可以完全打開。在池塘中安裝網箱時,可在箱入水30 cm處系上泡沫板或漂浮物,保證箱內水位穩定,用繩子沿岸邊拉,防止強風吹來。牛蛙的網箱養殖要充分利用網箱內的水進行高密度養殖,牛蛙孵化的網箱大小為120?80?40厘米,40目尼龍網,用木架固定,每平方米放受精卵約6000個(約壹窩)。壹般蝌蚪密度為300 ~ 500只/平方米,幼蛙50 ~ 200只/平方米,成蛙80 ~ 100只/平方米。由於籠養牛蛙時放養密度大,青蛙集中,應提前做好預防性消毒。壹般每隔10天,用L國際單位漂白粉溶液噴箱消毒。牛蛙放入籠子後,要分箱,根據生長速度分級,避免同類相殘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在發情期管理中,牛蛙是雌雄同體的。繁殖時,成熟個體潛入水中獲得合適的壹對,雌性排卵,雄性在水中射精進行體外受精,是青蛙繁殖的典型代表。牛蛙的性腺發育從蝌蚪孵化到性成熟通常需要8 ~ 9個月左右。牛蛙的性成熟會因溫度、餌料、飼養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可按每10平方米2: 3或1: 1的比例成對飼養。雌蛙體重350克左右,雄蛙300克以上。性成熟的雌雄牛蛙在溫度、光照等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有明顯的發情行為。雄蛙發情初期的行為是不斷呼喚雌蛙,平均每小時超過100次,並有追逐行為。雄蛙抓住雌蛙,用手指觸碰她的頜下胸部,左右前肢會迅速合攏抱在壹起。可以看到前肢第壹肢基部的內側婚瘤特別明顯,呈肉紅色。發情期的雌蛙不吃食物,而是跳到雄蛙的歌聲中,有時還會發出哢嚓聲來回應,表示雌蛙有求偶要求。這時,雌蛙讓雄蛙跳到它背上,抱住它。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相擁,壹般在半夜,抱抱時間壹般長達1 ~ 2天。牛蛙的繁殖季節為4-9月,隨地域不同有早有晚。產卵的外部條件不高,關鍵是溫度。只要水溫達到20℃ ~ 30℃,無論是池塘還是河流都可以順利分娩。理想的環境要求安靜,背風,行人少,岸邊有水生植物。在擁抱結束時,雌蛙受到異物刺激,通過感覺器官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然後到達腦垂體,促使腦垂體分泌激素。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雌蛙用力向後推,腹部在雄蛙的呼吸和摟抱的幫助下收縮,卵被排出體外。與此同時,雄蛙排出精液用於體外受精。

卵期管理的牛蛙繁殖力是蛙中最強的,壹歲牛蛙受孕卵的絕對數量約為654.38+0.5萬,隨年齡、體長、體重的增加而增加。除了年齡和體重之外,受孕卵子的絕對數量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營養好、發育正常的雌性相對更好。因此,為了獲得更大的繁殖力,必須重視養殖青蛙的凈化和培育。牛蛙壹年產卵多次,壹年自然產卵3 ~ 5次。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如果溫度能控制在25℃ ~ 30℃,壹年四季都可以產卵。排卵時間每次10 ~ 20分鐘,壹般個體排卵2 ~ 3萬個,最多5萬個。牛蛙卵呈圓形,分為兩極。動物極黑,植物極灰。有些剛下完蛋的動物和有些剛下完蛋的植物是在世界之巔,所以剛下的蛋是黑白的,是麻木的。產卵後約30 ~ 60分鐘,動物全部面朝上,稱為卵自動換位。如果2小時後雞蛋上有白色植物,則為未受精卵。據此可以推算出牛蛙產卵後的受精率,壹般受精率在90%以上。

牛蛙產卵時不受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水溫太低,水質不幹凈;雄蛙太老,太弱,太老。壹般二齡蛙受精率最高,三至四齡蛙受精率較低。男女比例失調,男性過多或過少,都有影響。正常雌雄比為1∶1,受精率90%以上。2∶1的受精率為75% ~ 80%,3∶1的受精率僅為40% ~ 50%。水面太寬,產卵地不合適。提高受精率的方法有很多,人工受精是有效的捷徑,受精率可達90% ~ 95%。發現卵塊後應及時撈出,壹般在產卵後30分鐘,以免卵塊軟化時間過長沈入池底降低孵化率,或蛙、魚等動物分散卵塊或吞食蛙卵。適宜的環境條件可以提高蝌蚪的孵化率,否則會降低孵化率。孵化的適宜水溫為25℃ ~ 30℃,不宜低於16℃或高於34℃。蝌蚪在19℃ ~ 27℃下3 ~ 4天即可孵化;蝌蚪在25℃ ~ 30℃可以孵化兩天半。

病害防控水生昆蟲幼蟲和成蟲是牛蛙卵和蝌蚪前期的主要天敵;幼蛙和小鳥是後期蝌蚪的主要敵人;動物和爬行動物是成年青蛙的主要敵人。只要註意飲食衛生和水質衛生,壹般不容易生病。常見疾病如下:

車輪疾病。該病由原生動物輪蟲引起,常發生在密度過高、蝌蚪發育緩慢的池塘中。患病的蝌蚪全身長滿了輪蟲。用肉眼觀察,蝌蚪的尾巴是白色的,經常浮在水面上。要降低放養密度,擴大蝌蚪活動的水體,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 2的混合物灑滿整個池塘,使池塘水的濃度達到1.4國際單位。

泡沫病。患病的蝌蚪身體膨脹,失去平衡能力,遊回水面。解剖學顯示腸內充滿了氣體。高溫期間,每隔2 ~ 3天補充淡水,可搭棚子遮陽降溫;將患病蝌蚪取出放入較涼的水中,撒上20%硫酸鎂溶液,1 ~ 2天後放入蝌蚪池中。

腸胃炎。該病發病迅速,危害大,由細菌或消化不良引起。患病蝌蚪胃腸發炎充血,肛門紅腫;幼蛙或成蛙身體虛弱無力,可導致死亡。可浸泡在0.05% ~ 0.01%鹽溶液中。放養前對蝌蚪池進行清洗消毒,每畝用生石灰75公斤,發黴變質飼料不投餵。餌桌上的殘餌被清理幹凈,每天擦洗餌桌。除了保持水質新鮮外,整個池塘每周撒壹次漂白粉,使池塘水中漂白粉含量為1 ~ 2國際單位。

紅腿病。該病多發生在密度高、水質差的池塘。病牛蛙大腿和腹部之間皮膚發紅,後肢無力,頭趴在地上,吃不下東西。3 ~ 4個月後死亡,是牛蛙養殖中最常見、最危險的疾病。蛙池應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保持水質清潔,以改善水質,適當降低養殖密度,及時隔離病蛙。病蛙用20%磺胺溶液浸泡24小時,或用2% ~ 5%鹽溶液浸泡15分鐘,每天1次,連續3天即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