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是幹支歷巳月的結束以及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歷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芒種節氣的來歷和風俗活動,希望對妳們有幫助。
芒種的由來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壹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壹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壹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壹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幹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幹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裏。
芒種是很忙的節氣。陜西,甘肅、寧夏是“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廣東是“芒種下種、大暑蒔(蒔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後三日秧不出"。貴州是"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福建是"芒種邊,好種秈,芒種過,好種糯"。江蘇是"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種芒種,樣樣都種"。"芒種糜子急種谷"。四川、陜西是"芒種前,忙種田,芒種後,忙種豆"。從以上農事可以看出,到芒種節,我國從南到北都在忙種了,農忙季節已經進入高潮。
“四月芒種麥在前,五月芒種麥在後”,這是說華北地區4月芒種,小麥就成熟了,而5月芒種麥子還未成熟,這是為什麽呢?這和前邊講過的"二月清明桃花開,三月清明定不開"壹樣,都是因為陰歷算法造成的。按陰歷計算,壹年實際上是354或355天。這比地球繞太陽壹周的天數要少10-11天,因此必須三年壹閏(有時是兩年壹閏),補充所短的天數。閏月時,節氣不是提前就是推後,因而芒種有時在4月,有時在5月。我國農民深知4月芒種由於打春早,節氣推前,所以種莊稼就種得早,要種在芒種前,6月芒種,就把莊稼種在節氣之後,這是壹種"死節氣、活辦法"的科學種植方法。
“芒種糜子急種谷”,糜子是壹種生長期最短的禾本科植物,早熟品種80天可以成熟,即使晚熟品種,也不超過100天就能成熟。它是大秋作物最後播種的莊稼。所以華北地區遇到天早無雨,其它作物誤了節氣時,多用它來彌補,同樣能獲得好收成。在正常的情況下,芒種種糜子時,種谷也可以成熟,但谷子比糜子生長期長,有可能遭受凍害,因此說“芒種糜子急種谷”。
芒種風俗活動
1、送花神
農歷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有迎花神,也有送花神,壹迎壹送。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雕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2、打泥巴仗
貴州貴州東南部壹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3、安苗
芒種安苗習俗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文字記載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4、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5、開犁節
浙江省雲和縣有“開犁節”,在農歷二十四節氣的芒種節那天舉辦。
在雲和梅源壹帶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牛是天庭的司草官,因為同情人間饑荒,偷偷播下草籽,但結果導致野草瘋長拯救了牲畜,而農田被野草淹沒使農人無法耕種,上天為了懲罰牛,指令其下凡犁田,直至今日。
開犁是雲和梅源壹帶山區農民啟動春耕的時令體現,過去把“開犁節”叫做“牛大王節”。
芒種歷法氣象
公歷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
按氣候學標準看,芒種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為孟夏、仲夏之交時節。此時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開始進入梅雨期,雨水多、雨、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這也是長江中下遊地區特點的季節。我國東部地區全年的降雨量約有1/3(個別年份為1/2)是梅雨季節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梅雨壹般出現於6月份後。這時,正是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長旺盛、需水較多的季節。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冬季結束後,冷空氣強度削弱北退,南方暖空氣相應北進,伸展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但這時北方的冷空氣仍有相當勢力。於是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相峙,形成準靜止鋒,出現了陰雨連綿的天氣。持續壹段時期後,暖空氣最後戰勝冷空氣,占領江淮流域,梅雨天氣結束,雨帶中心轉移到黃淮流域。此外,由於梅雨期間,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受潮黴爛。故梅雨又被叫做“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