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今天,“快、好吃、便宜”已經不能賦予壹個快餐品牌絕對的競爭優勢,但是在吉野家剛剛開始炒起來的時代,它真的是靠這幾個字實現了1店年銷售額1億日元的目標,而且僅僅是靠壹碗牛肉飯。
吉野家的第壹家店在1926年關東大地震後搬到了築地地區,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築地1號店。這裏的食客多是海鮮交易市場的工作人員。對他們來說,效率就是金錢,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吃飯。
為了賣出更多的牛肉飯,創始人松田瑞穗決定去掉原有的魔芋絲、大蔥、竹筍、豆腐等食材,只保留牛肉和甜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1965中,築地店的營業時間是早上5點到1點。最忙的時候,顧客甚至站著吃飯,平均每六七分鐘就要翻壹次身。在只有20個座位的店裏,不允許外賣,平均每天賣出1,000份牛肉飯,成功實現年銷售額1億日元的目標。
後來吉野家店內擁擠的座位,多是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維持“快速同步輪換”的經營模式。但同時,這樣的設計也讓很多追求用餐體驗的女性顧客感到不適。
甚至有人提出,吉野家為了讓牛肉飯變軟,把肉汁倒在上面,只能用筷子吃。如此低俗的吃法,自然會“勸阻”壹些細嚼慢咽的食客。
這是否是吉野家追求離職率的手段,無從考證。然而“男士快餐店”這個名字直到今天也沒有隨著吉野家壹起褪色。
就說“好吃”吧。
時任吉野家控股集團總裁的安倍秀吉曾提到,在1970年的日本,牛肉還是壹種奢侈品,很多家庭餐桌上的食材都是以豬肉和雞肉為主,幸福感不言而喻。
因為吉野家用的牛肉是來自美國的糧飼牛,2003年瘋牛病爆發,他們不得不脫下牛肉飯,緊急開發新菜。當進口牛終於解禁時,壹位母親向吉野家捐贈了200萬日元現金,希望吉野家再次將死去兒子最愛的牛肉飯上架。
但口味因人而異,營銷是成名必不可少的。
眾所周知,每壹個老字號的背後,都有壹個冼和邊的故事,擁有百年歷史的吉野家也不例外。
創始人姓宋天。這家店為什麽叫“吉野”?那是因為宋天為了證明自己牛肉飯的真實性,從12世紀“借用”了壹個日本傳說。當袁義京將軍和他的妃子在吉野山避難時,他們教當地居民烹飪牛肉的技能,這使牛肉成為當地的美味。
試想壹下,在食物還沒有那麽豐富的年代,路過壹家叫“東坡肉”的店,妳會有多想停下來嘗壹口?
但是吉野家築地店最初面對的是每天處理新鮮食材的市場人員,口味比壹般人挑剔很多。即使斷了大部分食材,他的牛肉飯還是贏得了不少回頭客。
最有用的方法恰恰是最愚蠢的。他們記住了熟客的長相和口味,在築地店推出了多汁牛肉飯、小醬牛肉飯、大碗牛肉飯、紅肉牛肉飯,在熟客上門的第壹時間給他們送上了“老字號”食物,大大節省了溝通和等待的時間。
築地店的位置和顧客也決定了吉野家最初平價親民的定位。換個角度說,就算顧客來來往往口袋很厚,這群人也很清楚壹碗飯到底值多少錢。如果不是真實價格,很難走過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