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功效與作用:散寒解表;溫經通絡;升陽化氣。
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冰冷;閉經痛經;集聚;胸痛;心悸;痰飲;小便不好。
桂枝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是治療內寒的常用溫裏藥,具有滋養元陽、活血、溫中的功效。常與滋補肝腎、氣血的藥物配伍,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命門虛火、四肢微寒等癥;又與其他溫裏藥配伍,用於治療寒痹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癥,療效顯著。各種驅風的油類藥物,如清涼油、風濕油等,都含有肉桂油。
參加麻風病?苯丙礬?其主要成分肉桂油,以及肉桂的其他副產物如桂枝、肉桂、桂皮等,具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在中藥中被廣泛應用。
桂枝的作用:
肉桂性:辛;甘;性溫,屬膀胱經;心經;肺經桂枝能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冰冷;閉經痛經;腹部結塊;胸痛;心悸;痰飲;小便不好。用於感冒,胃脘冷痛,血寒閉經,關節痛,痰飲,水腫,心悸,豚跑。
1,桂枝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各種疼痛綜合征。桂枝心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胸陽不足、心脈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溫補腎陽,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如果中焦虛寒,胃脘痛偏寒,桂枝可溫中散寒止痛。與白芍、麥芽糖同用,如《金匱要略》小建中湯。對於寒凝血瘀、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產後腹痛的婦女,桂枝既能溫散寒凝血瘀,又能促進活血藥物增強祛瘀止痛的功效。常與當歸、吳茱萸同用,如溫經湯(《金匱要略》);治風寒濕痹,肩臂疼痛,桂枝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止痛,如《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2、桂枝治風寒感冒。桂枝味甘溫,甘溫,能助陽助衛。其開竅發汗之功較麻黃溫和,但善於促進楊琪衛生,養血至肌表,故有助於衛表、發汗解表、散寒。外感風寒,適用於表實無汗、表虛汗出、陽虛寒涼者。治外感風寒、表裏無汗,桂枝常與麻黃同用,以宣肺氣、散風寒,如《傷寒論》麻黃湯。外感風寒、表虛多汗者,宜與白芍同用,調和營衛,發汗解表,如《傷寒論》桂枝湯;陽虛外感風寒者,可配伍麻黃、附子、阿莎麗,以散風寒、溫陽。
3.桂枝用於陽虛不溫之證。本品溫經通陽,可引起胸陽不足,心脈瘀滯。胸痹心痛常與枳實、薤白配伍,如枳實薤白桂枝湯。
4.桂枝治痰水蘊。本品味甘性溫,既能溫補脾陽幫助運水,又能溫補腎陽,驅寒邪氣幫助膀胱氣化,促進水濕痰飲之邪。是治療痰飲證的常用藥物。如脾陽郁結所致的痰飲眩暈、心悸咳嗽等,常與茯苓、白術同用,如桂苓豬肝湯(《金匱要略》);若膀胱氣化不暢,水腫小便不利,則與茯苓、豬苓、澤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5.桂枝用於痰飲證和膀胱儲水。治心脾兩虛、痰濕壅盛、胸脅脹滿、咳嗽眩暈等痰飲證,常與白術、茯苓、甘草同用,以溫補脾陽、燥濕利水,如桂苓豬肝湯。水蘊證膀胱陽虛,小便不利,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助陽化氣利水。
6、桂枝治心悸。桂枝味甘,性溫,能助心陽,疏通血管,止悸。如心陽虛弱,血脈不能通,但心悸脈結者,則與甘草、人參、麥冬等同用,如知甘草湯(《傷寒論》)。如果陰寒內盛,則下焦沖氣,上焦則豚行,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賈貴湯(《傷寒論》)。
7.桂枝用於風濕關節痛、胃寒腹痛、閉經、痛經、風濕關節痛、肩臂四肢關節冷痛。桂枝常與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溫經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湯,喜溫按胃寒腹痛。桂枝常與麥芽糖、白芍、生姜同用,溫中散寒。
8.桂枝用於外感風寒表證,無論出汗與否。對於表虛多汗者,桂枝常與白芍、生姜、大棗同用,以調和camp和衛,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桂枝常與麻黃湯同用,以增汗解表。
桂枝及其禁忌癥由於桂枝能有力地促進血液循環,是壹種溫性藥物。因此,在風、溫等發熱性傳染病的情況下,若高熱、脈沈、不能出汗,不宜用桂枝。如果用錯了,哪怕只用0.6~0.9g,也會導致流鼻血。至於舌幹、吐血、咯血等所謂的內火患者,桂枝就不適合了。
用量:通常用量為3~6g,用於解表,最低壹般為2.4g ~ 4.5g,6g較為常見。風濕性關節痛的治療,有時需要用更大的劑量,甚至復用到30~45g,但要看具體情況和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