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稻草覆蓋馬鈴薯免耕栽培?
馬鈴薯稭稈覆蓋免耕栽培是指水稻收獲後直接開溝起壟,然後將種薯播在土壤上,再用稭稈覆蓋,配合適當的施肥和壹些輔助管理措施,直至收獲的過程。
馬鈴薯稭稈覆蓋免耕技術
首先,選擇準備種子的土地
馬鈴薯稭稈覆蓋免耕技術適用於無霜或霜凍較輕的地區種植,霜凍地區必須調整播期,避免霜凍的危害。選擇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水田進行免耕栽培,不適合澇漬低地栽培。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市場消費情況,選擇生育期適中、品質適銷的高產優質抗病品種作為種薯。
二、種植方法
水稻收割前10~15天提前把水田裏的水排幹,土壤墑情要用土濕潤,但最好不要踩沈。種植時先做好邊框,有利於灌溉、排水和後期管理。有兩種種植方法:
1,大畦種植
第壹,用機械耕作或畜力犁松土排灌溝。按照溝寬30厘米,溝深15厘米,畦寬150厘米的規格,每畦可種植4行,中間寬行,大行距40厘米,兩邊窄行,小行距30厘米,畦內株距25厘米左右。跟隨?產品?種薯呈之字形擺放,每畝種植6000株左右。
種薯放在土面上時,保持芽眼向下或側向緊貼地面,施肥後用排灌溝細土覆蓋種薯和肥料,再均勻覆蓋8~10 cm厚的稻草。排灌溝裏的余土均勻地撒在稭稈上,可以防止漏光和強風把稭稈吹走。
2.小畦種植
小畦的耕作也是先用機器或畜力犁出灌排溝。溝寬30cm,溝深20cm,邊框寬70cm。每畦只種兩行,行距30厘米,株間距25厘米左右,每畦20厘米。新聞?產品?鋸齒形播種,每畝種植5000~5500株。馬鈴薯種薯放好後,在排水溝內用細土覆蓋,施肥後用5厘米左右厚的稻草均勻覆蓋,然後清溝,用5厘米左右厚的土覆蓋。
第三,施足底肥
播種時,基肥應壹次性施入。壹般建議每畝施用1500~2000公斤腐熟優質農家肥和50~75公斤三元復合肥。農家肥和化肥混勻後,肥料要施在兩個種薯之間。種薯與肥料的距離以5~8 cm為宜,不能太近,容易導致爛種缺苗。
第四,用稻草覆蓋
播種施肥後,立即用稻草覆蓋整個畦面,盡可能均勻整齊地覆蓋,並壓實,沿垂直於畦面的兩個方向覆蓋,稻草的尾部朝向畦面內,底部放在畦面兩側。稭稈要平鋪,厚度約8~10 cm,每畝需10 cm左右。要求土壤表面不能裸露,沿海地區應采用這種栽培模式。為了防止稻草被強風吹走,可以在邊界兩側的稻草上壓壹些土塊。
鋪稻草時要註意,稻草不能鋪得太厚,容易造成出苗慢,莖桿細長無力;不能太薄,達不到保溫的效果,還容易漏光,增加了綠土豆的概率,甚至造成無土豆的現象。如果稭稈鋪撒不均勻,也會出現出苗不均勻;稻草不能纏繞,苗會被卡住。
鋪完稻草要給賽馬澆壹次水,也就是灌溉整場?之後立即排水,澆水時避免水溢出畦面,保持水分在田間不超過12小時。
動詞 (verb的縮寫)田疃管理
田間管理主要包括兩項工作:挑苗和澆水。
1,烤苗
這種栽培方式的馬鈴薯出苗時間比傳統栽培方式晚,出苗的規律性也差,出苗率低,需要經常檢查。白苗?而且卡苗的時候需要手動拉開稭稈把馬鈴薯苗拔出來。
補栽幼苗時,可以從莖數較多的洞中取苗。再植時,挖深穴,用水澆透,去掉下部的葉子,只留頂端2-3片葉子或生根劑。氣溫高的時候,可以用樹枝等樹枝遮陰保濕,以利於生根成活。
2.灌溉
冬季種植區壹般秋季降水較少,土壤易幹旱。由於免耕栽培的種薯放在淺層,幹旱比傳統栽培方式更嚴重。如果苗期幹旱,根不能伸長,芽不能縮短,土不能出土,導致苗期推遲,下壹茬作物生長季節推遲。在生長期,幹旱嚴重的田地莖葉會細長,植株矮小時會結出馬鈴薯,導致馬鈴薯塊小,商品率低。因此,免耕必須根據馬鈴薯各生育期的需水規律加強水分管理。
發芽苗期:播種後種薯下面的土壤要保持濕潤,上面的土壤要保持幹燥,以保證及時出苗。土壤含水量以達到最大田間持水量的65%為宜,遇到幹旱要及時澆水。生育中期:保持田間濕潤,土壤含水量要達到最大田間持水量的85%。此時可澆1~2倍賽馬水,以防幹旱。生長後期:這個時期稭稈開始腐爛,保水能力增強。如遇持續陰雨天氣,應註意排水,防止靠近土壤表面的稭稈積水、濕度過大,否則會影響馬鈴薯幼苗的生長,塊莖容易腐爛。六、病蟲害防治
因為上面覆蓋著稭稈,後期土豆生長的地裏濕度比較大。在降雨較多的氣候條件下,要特別註意晚疫病、地老虎等病蟲害的防治,抓住時機及時防治。
晚疫病防治:前期可施用保護性化學藥劑,如盛達M-45、金夫、安泰生、達克寧、阿米斯達、樊蕊等。如果發現中樞性疾病菌株,隨後選擇內吸治療劑,如金磊、可魯、霜脲錳鋅、莫多克和銀發利。為防止耐藥,建議可輪換使用濃縮藥物。
地老虎等害蟲的防治:用敵百蟲溶液與炒熟的棉籽餅或菜籽餅混合均勻,或用灰菜、紫錐菊等新鮮藥材切碎混合均勻作為毒餌,傍晚撒在幼苗根部附近誘殺。
七、適時收獲
當莖葉逐漸由綠變黃時,匍匐莖和塊莖容易脫落,表皮堅韌、皮層較厚、顏色正常時即可收獲塊莖。收割的時候,可以把稭稈提起來把種薯撿起來,用小棍子把埋在地裏的壹些薯塊挖出來,稍微晾曬壹下就可以出貨了。
馬鈴薯稭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更適合冬季溫光資源豐富的南方稻區,投入產出高。目前,這種種植模式逐漸受到越來越多農民朋友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