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部區。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壹部分。本區位於我國北部,緯度較高,年平均氣溫壹般都在6℃以下,最冷月平均氣溫常低於-16℃,絕對最低氣溫低於-30℃。冬季低溫時間長,生長季節短。因此,目前只宜栽培小蘋果和新培育的中小蘋果,面積不大,產量不多。
2.長城沿線區。主要包括遼寧西北部、長城沿線的張家口、晉北、陜北、寧夏銀川以北和長城南部山區。其主要特點是,低溫少雨,年平均氣溫在8-9℃,最冷月平均氣溫為-14℃,絕對最低氣溫≥-30℃。土壤以漠鈣土、淡栗鈣土和褐色土為主,偏堿性,不太適宜蘋果生長。有利的是,這裏海拔較高(700-2000米),光照充足,夏季冷涼幹燥。目前,主要栽培金帥、元帥系、國光等早、中熟品種和壹些抗寒性強的晚熟品種,著色濃艷,糖分高,硬度大,極耐貯藏。但因局部地區霜凍較重,易造成產量低而不穩。冬春低溫、幹旱、風大,常導致幼樹抽條。
3.渤海灣區。主要包括遼東半島、遼西走廊、河北唐山地區和膠東半島等。這裏氣候適宜,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9-12℃,壹月份平均氣溫在-1℃以上,生長期4-10月的平均氣溫在20℃左右,光照也好,熱量條件有利蘋果生長發育。降水量適中,且多集中於夏季降落,秋季少雨,光照足,夜溫較低,利於晚熟品種的著色和糖分積累,品質佳,耐貯藏。目前,本區是我國蘋果栽培面積最大的老產區,現有面積2*9原資料不清楚萬畝,占全國的四分之壹,年產量22.2億斤,約占全國的二分之壹,是以晚熟品種為主的商品生產基地。
4.黃淮海及秦嶺區。它包括的範圍,北起太行山北段,南至淮河,東迄連雲港,西抵陜西寶雞。主要包括華北平原大部和黃河中下遊的大部地區。種植面積470.2萬畝左右,約占全國的43.6%,年產量16億斤,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4.1%,是我國新發展起來的蘋果商品生產基地。本區的生態條件是,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在12-15℃之間,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0℃,生長季節平均氣溫≥20℃,夏季平均氣溫24-27℃,年降水量550-940毫米,年日照時數約2500小時。有效積溫高,生長季節較長,有利蘋果早期豐產。但因成熟期較早,因而不便於貯存。
5.黃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晉中,寧夏引黃灌區、陜西延安以南及銅川市、鹹陽以北地區和甘肅省的天水、蘭州、慶陽、平涼,青海省的湟水流域等。本區年平均氣溫9-12℃,夏季平均氣溫19-22℃,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土壤多屬黃綿土、壚土,生態環境極有利於蘋果生長發育,是我國蘋果生產的最適宜區。特別是夏季冷涼幹燥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於果實的著色和糖分積累。目前,栽種的中、晚熟品種,果實鮮艷,果肉松脆,甜酸適口,硬度較大,耐貯藏,產量高,品質優。如國光畝產5000斤以上,元帥系畝產在3000斤以上,在全國性鑒定評比中多次名列前茅。然而,本區位於黃土區,土壤疏松,水土流失嚴重。因而,果園建設必須註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局部地區還需做好防止春季霜凍。
6.甘新產區。包括甘肅河西走廊、新疆的準葛爾盆地南部、塔裏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及哈密等。本區地處我國內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12℃,夏季平均氣溫24-28℃,年降水量約50-60毫米,氣候幹燥,土壤多為漠鈣土、淡栗鈣土,且鹽堿含量高,不宜於蘋果生長發育。目前,主栽的元帥系、金帥、國光等品種表現較差,惟有當地品種夏力業等表現較好。
7.西南高原區。主要包括以雲貴高原為主體,北接四川的涼山、西昌,西及西藏雅魯藏布江中下遊谷地和昌都地區,東連廣西百色高山區。本區氣候垂直分異明顯,溫度的年較差小而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溫8-15℃,壹月份平均氣溫為2-7℃,6-8月平均氣溫僅為20℃,年日照時數約2000小時,年降水量650-1100毫米。土壤以山地黃壤、紅壤、紫色土居多。蘋果樹多種植在1600-2900米之間。由於夏季冷涼,夜溫較低,月溫差小,日溫差大,紫外光強,因而,中晚熟品種的品質好,著色艷,糖分高。但因開花期早,常有春霜凍害,影響到產量低而不穩。
8.江南區。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東南沿海等地,主要包括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南部,廣東北部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區和四川盆地等。本區氣候溫濕,年平均氣溫在15-17℃之間,6-8月平均氣溫高達26-28℃,壹月平均氣溫在3--5℃,年降雨量大都在1000毫米以上。特別是花期之際,正逢黴雨季節,對座果有很大妨礙。中晚熟果實發育成熟期,又遇到伏旱加高溫,降低果實的含酸度,影響著色、日燒等。生態條件不太適宜。本區蘋果生產多數是新發展起來的,面積不大,種植分散,多為早熟品種。在海拔600-800米以上的山丘上,也可栽種中、晚熟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