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客家歷史

客家歷史

參見:客家起源

“客家”壹詞起源於廣東四夷地區,是四夷族群對當時(清朝)從粵東遷入的族群(又稱回潮賴敏)的稱呼。舊時南方客家地區的長輩都自稱富光人、嶺東人或周迅人、嘉應人、汀州人、韶州人、乾州人,或直接以當地郡縣命名。“客家”壹詞因羅祥林的客家理論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的名稱。很多人開始擁抱它,自稱客家人,但仍有很多地區對這個稱謂還不清楚。

最早研究和記錄客家問題的是清代徽州籍和事佬許。他的《胡風筆記》成書於清代嘉慶二十年、義海二十年(1815),是系統論述客家問題的第壹人。特別值得註意的是,許在《胡風筆記》中對客家進行了界定和論述。徐旭曾主張客家從宋元時期開始南遷。陳麗與中原漢族的淵源關系,對客家人的忠、勤、詩、書、修、武做了根本性的描述,並不復雜,但很有綱領性。客家族群是自秦朝以來就生活在中國南方兩千多年的重要族群,是廣東、福建、江西三省的主要地方族群。以廣東為例。與廣東其他漢族相比,客家族群形成較晚(此處客家族群壹詞形成較晚)。事實上,客家人是壹個有幾千年歷史的當地民族。同時,客家人來到廣東並不比其他漢族晚。廣東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是同化了當地部分原原住民的客家先民。嶺南的幾大民族早已與嶺南土著融合,但大規模的融合始於秦征嶺南。經過晉唐宋和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包括楚、吳越、福建等嶺北地區),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漢族族群。

傳統上,客家人的根在河洛。“紮根河洛”有三個依據:①根據族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記載祖先居住在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文;是普通話的壹種,很像中州的河南話。紮根河洛,是指客家話最底層來源於河洛,不壹定是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其實客家姓氏很多,每個姓氏都有其特定的來源。

註:“河洛旗”是閩南話Hǒk lò láng的音譯,指的是福佬人,不是客家人。1,形成時間

關於客家話的形成時間,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兩代。

壹般認為,在南宋時期,客家人群體分化為漢族的壹個分支,並開始形成規模。到明朝中期,人數眾多,成為壹股很大的社會力量。到了清朝,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在社會舞臺上非常活躍和活躍。南宋客家話形成的主要依據:(1)客家話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壹個重要的標誌。根據各種研究,客家話最晚形成於南宋時期。移居南方的移民保留了壹部分家鄉中原的地方口音,留在中原的人保留了另壹部分古代漢語的原始口音,這並不意味著古代漢語因素在現代北方語言中已經完全消失。在閩語的分支中,有壹些明顯的江南古音(古吳語)和三國兩晉中原的表達。粵語,有壹些明顯的秦漢古音和宋元中原的表達;客家話的發音更多的是繼承了隋唐宋時期的中原口音。粵語繼承了南北兩種語言,所以和閩方言、客家話差不多。(2)相當大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和宗族的載體。沒有壹定數量的人,就沒有民族或宗族。客家的歷史人口很難用統計來估計,但可以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數來分析。(3)***地理環境相同: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地區。壹、小流域農耕經濟為客家人的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b .小流域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居住在小盆地山村,在封閉的地理條件下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與原住居民融合後保留了原有的方言和習俗。(4)同性社會行動:客家人成為獨立宗族的重要基礎。贛閩粵客家聚居區相連,經濟來源如南宋時期贛南、汀州人在梅州租田。在政治鬥爭方面,如南宋範、、和陳領導的農民起義,以及文天祥在、贛兩省領導的反袁鬥爭。2.形成壹個地區

主要觀點有: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廣東北部、廣東東北部。

(1)客家腹地及大本營:贛閩粵邊區(贛州、汀州、梅州、河源、惠州八縣);

(2)客家要道:石城;

(3)客家錨地:贛州(客家的搖籃);

(4)客家郵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華僑城/客家華僑之都:惠州;

(8)客家古鎮:龍川(河源、興寧、五華);

(9)客家州:韶關(客家第五州)。

復習,

早在清末,學者許撰寫的《胡風湖雜記》中就已經提到:“今福建的汀州,江西的南安、贛州、寧都,廣東的南雄、邵州、連州、惠州、嘉應(今梅州),潮州的大埔、豐順,廣州的龍門,都是屬。“客家四州”是惠州、梅州、贛州和汀州。福建寧化石壁傳說是客家宗族形成的中心,被稱為“客家祖地”。梅州被稱為“世界客家之都”,因為它是海外客家華僑最重要的祖籍地。贛州與客家宗族的形成密切相關,被稱為“客家的搖籃”。韶關是聞名世界的“客家第五邦”的主要繼承者。

惠州

徽州府是最大的客家僑鄉,包括桂山(今惠城、惠陽、惠東、龍崗、鹽田)、博羅、長寧(今新豐)、永安(今紫金)、河源、李安平、龍川、海豐、陸豐、和平縣,經濟發展在客家四州中領先梅州、贛州、汀州。就客家華僑而言,客家華僑社區“徽州”是最為人熟知的故鄉地名。此外,還有壹種獨特的方言(惠州話/惠城話)在原惠州府城仍有爭議。

徽州不僅是客家人華僑文化的象征之壹,也是客家人海洋文化的象征之壹。桂山、海豐、陸豐的客家文化位列海外“客家四州”之首。雖然惠州不是壹個純粹的客家地區,但作為客家學最初的發源地,惠州有其歷史必然性。惠州是客家最終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外客家的重要故鄉之壹。從客家學研究客家文化發展機制的角度來看,徽州是客家文化的試金石和表演場地之壹。徽州文化是客家文化體系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梅州

梅州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曾舉辦過世界客家大會、世界客商大會,被譽為“世界客家之都”。客家人的第四次遷徙發生在梅州已經形成聚落或集散地的時候,對梅州日後被認同為“文化中心”乃至“客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梅州是第二大客家僑鄉。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700多萬華僑,港澳臺同胞200多萬。臺灣省500萬客家人中,654.38+0.8萬是梅州人。海外客家華僑中,祖籍為梅州的人數僅次於徽州府。為了顯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海外華人組織壹般仍使用舊地名。

贛州

贛州(舊稱前州)在客家人遷入之前,除了少數當地原住民外,是壹片未開發的荒野。然而,經過漢族人從中原到南方的五次大遷徙,贛州成為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全市18個縣(市、區),除章貢區、新豐縣嘉定鎮等幾個居民區外,其余均屬客家話區,客家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5%以上。既有唐宋以來流散於世的“老客家人”,也有明清時期從粵東、閩西遷回贛州的“新客家人”。是客家四州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但華僑極少,在海外的知名度遠低於徽州府。贛州方言包括地方方言(老客家話,屬廣西方言)、廣佬話(新客家話,屬客家方言寧龍話)、府城話(又稱贛州話,屬西南官話)。贛州地區被稱為客家人的第壹個溫床和客家文化的搖籃。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各地客家人大多追溯到寧化縣為祖地。汀州府的華僑是永定縣最土的。可惜“汀州”成了歷史名詞。汀州府原各縣分別由三明市、龍巖市管理,所以“汀州”與惠州、梅州、贛州並稱“客家四州”,有時空混亂之感。雖然顧婷地區的寧化縣被稱為客家祖地,但目前汀州在客家四州中的地位只能在徽州和梅州之下。

邵州

古韶州(粵北,現主要由韶關市繼承,但不限於韶關市。)是聞名於世的“客家第五州”,位於北江流域。北江(韶關、清遠)人口80%左右應該是客家人,包括英德、南雄,基本都是客家人的領地。北江文化屬於客家文化。韶關是壹個以客家人為主的地級市,是客家人聚居地之壹。該地區90%以上的人以客家話為母語。雖然現在韶關有相當壹部分居民使用粵語,但很明顯,和說客家話的居民相比,說粵語的才是客,因為他們不是韶關的早期居民,是40年代為躲避戰亂從廣州北上的。

隋煬帝黃凱九年(589),東衡州改制後設立韶州,駐曲江縣(今烏江西岸)。韶州範圍最廣的包括韶關地區(只有新豐縣原為周迅)和清遠地區(只有清遠市原為周帆)。邵州是客家人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客家故鄉之壹,客家大本營由包括邵州在內的五大州府組成。古韶州北接贛州,東臨惠州,西接廣西賀州,南接廣州。韶州連接的贛州和惠州都是客家文化盛行的重要地區,因此韶州在客家大本營中占有重要地位。朱德在《紀念母親》中提到:“我家是佃農。廣東韶關人,客家人。”

清代古邵府隸屬邵州府、南雄府、連州府,南邵連州府均源於古邵府,都是客家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胡風雜記》記載的客家故鄉。古邵地區的客家淵源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秦統壹嶺南後的橫浦、黃溪、陽山壹帶。盛唐著名人物張九齡挖梅嶺梅關,將中原移民引入嶺南;接下來可以回憶壹下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所奠定的基礎。如今,韶關仍是西蜀故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