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巢湖和合肥的關系怎樣?

巢湖和合肥的關系怎樣?

水是如何“活”的--安徽巢湖見聞

--------------------------------------------------------------------------------

網絡實名∶東南在線 2006-06-24 16:18:57

位於安徽省中部的巢湖,是合肥、巢湖兩市的“母親湖”。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巢湖的認識不斷加深。合肥、巢湖兩市的決策者都將建設“巢湖經濟”作為今後發展的壹個重要課題,兩市的“十壹五”規劃均描繪了保護和開發巢湖的宏偉藍圖。

記者近日赴巢湖周邊地區采訪,果然看到了壹番新景象———

科學利用 思維變活

皖維化工是巢湖市的兩個上市公司之壹,也是昔日有名的汙水和廢渣“生產”大戶。其生產PVA產生的電石廢渣,經過十幾年積累,在廠區內堆起壹座小山。下雨了,廢渣會隨著雨水流進巢湖。從皖維開工之日起,周圍的老百姓都緊緊地盯著他們,生怕工廠排出的汙水和廢渣汙染了巢湖,影響了他們的生活。

生產不斷擴大,效益連年增加,皖維集團領導卻有些擔心∶廢渣增多,給巢湖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大。

怎麼能把這些堆積如山的電石廢渣利用起來,既消除對巢湖的汙染,又能為企業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2001年,皖維集團領導決定,在廢渣堆旁邊投資建起水泥廠。

6月5日記者在皖維看到,當年的廢渣山已經被掏出了壹個大坑,“廢渣快不夠用了,水泥的生產規模還在不斷擴大,我們現在開始從外面購買煤灰了。”壹個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水泥的效益越來越明顯,目前水泥的總產值已經達到6億元,成本已經收回來了。如今水泥已經成了我們的主要產品。”皖維集團黨委工作部部長王正江說。“這都是被逼出來的啊,保護巢湖,企業也有責呀!”

既實現了增收,又保護了巢湖,發展循環經濟使得皖維集團實現了保護和利用巢湖的“雙贏”局面。壹路走來,記者看到,利用生態模式搞農業,搞水產養殖業在巢湖邊的農村也進行得有聲有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先“給”後“索” 觀念變活

如今,人們利用巢湖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圍繞巢湖做文章之前,都會想想能不能保護好巢湖,能不能實現巢湖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做不到這壹點,絕不向巢湖索取。

合肥濱湖新區的招標書中明確提出,對巢湖的環境保護是新區規劃的首要原則。為減輕化工行業發展對巢湖的環境壓力,合肥市日前已經完成該市化工園區發展的總體規劃,計劃將坐落在城區的化工企業遷至肥東縣撮鎮以東處。

巢湖市為了保護環境,先後拒絕了80多個投資項目,累計9億元。

皖維集團黨委工作部部長王正江很有感觸地說∶“搞循環經濟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是壹種新的觀念,只要妳懂得可持續發展,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就不再是矛盾。”

觀念的變化,使富裕起來的湖邊人懂得了要用生態手段反哺巢湖。合肥市包河區義城鎮和大圩鄉開展鄉村旅遊富起來之後,***栽種了近2萬畝生態林,並且利用巢湖灘塗地進行造林綠化,現已形成長4.5公裏,面積達500畝的防浪林帶。

引江濟巢 死水變活

城鎮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泛濫,農田化肥的流失,加上巢湖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巢湖本身水體交換能力差,使巢湖汙染問題近年成為壹大頑疾。

記者了解到,列入安徽省“十壹五”規劃的“引江濟巢”

工程日前已經啟動,該工程是“引江濟淮”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從巢湖上遊安慶市的白蕩湖閘或樅陽閘調引長江水,分別經羅昌河或孔城河穿越切嶺段後由白石天河或兆河入巢湖,以增加巢湖水體交換量,改善巢湖水環境。這項工程將提高巢湖的水體交換能力,將“死水”變成“活水”,大大改善巢湖水質,還能保證大旱時節巢湖流域的巢湖市、合肥市等地區的生活和農業用水需要。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鰱魚、 魚這些魚兒,在巢湖治汙中功不可沒。最近的壹項調查顯示,巢湖市連續三年向湖中投放的鰱魚、 魚,已經吃掉了巢湖內藍藻總量的五分之二,生物操縱治理巢湖汙染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介紹,巢湖流域在“十五”期間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其治汙工作取得壹定成效∶汙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同時流域水質有所改善。目前巢湖流域有汙水處理廠5座,形成53.5萬噸的日處理規模,去年巢湖流域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7%。

種種措施,保護了巢湖,巢湖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難怪準備打算過了禁漁期就下湖打魚的張秉華老漢高興地對記者說∶“這幾年湖水變好了,魚好打多了。”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