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雲開見樹色,河聽潮聲”。她像壹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萬江和青衣江的交匯處。以下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安徽蕪湖的特產。歡迎向他們學習!
1,武威板鴨
又名無為熏鴨,是無為縣著名的傳統清真食品,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以巢湖鴨為原料,壹般選用當年重4斤以上的‘肥鴨’。配以古阿古阿、八角、花椒、丁香、茴香等約30種中藥和調料。先熏制,再腌制。其色澤金黃有光澤,皮脂厚潤,肉質鮮嫩,香味鮮美,回味雋永。它在全國都很有名。(巢湖)光緒年間,從新疆等地遷到無為縣的50多名回民主動請纓。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以鼓樓口林紅星經營的板鴨最為著名。武威鹽水鴨制作精良,首選壹級鴨,重約2斤。宰殺清洗後,在翅下切壹把兩寸長的刀挖出內臟,用水沖洗幹凈,加鹽,加鹽水搖勻,然後放入缸中腌制,先將鴨子腌制,然後將鴨頭放下兩個小時,再腌制兩個小時,掛在風口晾幹水分。
2.南嶺尾豬
徐豬產於安徽省宣城地區,其中心產區為青弋江兩岸的宣城縣文昌和南陵縣的弋江、西灘、泰豐、東河、現房、九連、東塘。產區有圩田和丘陵,年平均氣溫16.1℃,年降水量1608 mm,無霜期230天。圩田地區有眾多的運河、密集的溝渠和池塘、茂盛的水生植物、大量的魚、蝦、蝸牛和蚌類,農業生產水平很高。被譽為“江南魚米之鄉”。青衣江兩岸,稻谷豐饒。歷史上既用於早、旱作物,主要是中稻,也用於大麥、小麥、玉米、紅薯、大豆、木豆等幹雜糧,為豬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丘陵地區多為黃沙、紅沙,圩區多為沙土,缺乏有機質。冬閑除了種綠肥,主要靠豬糞積累,所以養豬壹直是習慣。圩區豬的合理分布是中、小型。圩豬分布在南陵縣的青弋江、漳河,宣城縣的水陽江以及武威、樅陽周邊圩區。
3.南嶺紫雲英壹江種子
紫雲英的學名為紫雲英,英文名為Chinese milk vetch。又叫喬藥、紅花、草子等。古稱朱富、堯車、巧婦,早在《詩經·爾雅·曹氏》中就有記載。它的莖被稱為“小窩菜”和“修遠菜”,它的種子在古代被稱為“浮豆”。紫雲英的種植歷史非常悠久,南北朝時賈思勰《齊·姚敏書》中就有介紹。北宋蘇軾:美食之美是蜀鄉之巢,所以人愛,因為它叫菜;南宋陸遊《詩序》中也提到,梁武帝時水田中廣泛種植紫雲英。在小窩稻田,有許多地方在吳);明代李時珍也認識到了紫雲英的藥用價值,將其列入《本草綱目蔬菜部》卷二十七,列為第二菜。
4.南嶺大米
南陵縣素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和“江南魚米之鄉”、“江南糧倉”之稱。是中國四大米市之壹蕪湖米市的主要產糧區。南陵縣民風淳樸,農民勤勞,雙季稻面積占水田面積的70%以上。自1985起,該縣被認定為“全國優質水稻基地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據考證,南嶺水稻的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9-8世紀西周晚期,唐宋時期的賈島、梅等詩人都為其留下了名篇。據2010統計,南嶺有綠色食品大米標準化生產基地20萬畝,無公害大米標準化生產基地30萬畝,年產大米35萬噸。南嶺大米已註冊為集體商標、安徽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並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擁有以“五香”大米為代表的多項“安徽省著名農產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標”。南嶺大米的特點是“外觀質量好,光澤度好,底部輕粘,氣味芳香”...[詳細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