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經常問我:“積食、脾虛、脾胃不和,這幾個問題總是搞不清楚,它們是壹回事嗎?”
脾虛、積食、脾胃不和是孩子最常見的幾大脾胃問題,它們其實並不是壹回事,但各自之間又是互相重疊、互為因果的。
下面就來給大家具體介紹,幫家長更好地區分,及時對癥調理,保護好孩子的脾胃。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脾胃的功能。
為什麽說“脾胃”是孩子的後天之本?在中醫看來,脾胃是“後天之本”,並認為“養生要以脾胃為先”,將脾胃看作身體的基礎和軸心。脾胃到底起著怎樣的作用?
脾、胃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如果把胃比作糧倉,脾就相當於運輸公司。胃負責收納食物及初步消化,脾負責更進壹步的消化,並把轉化而成的營養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
寶寶出生後,成長發育過程中需要非常多的營養,這些營養主要借助飲食而來,而飲食又必須靠脾胃轉化為氣血。
這就是脾胃對寶寶以及每個人的重要性。
為什麽說孩子的身體問題,大都是脾胃引起的?孩子最容易出問題的有兩大系統,壹個是呼吸系統,比如孩子常見的感冒、咳嗽、肺炎等外感類疾病;壹個是消化系統,比如發育遲緩、身體瘦弱、便秘、腹瀉等問題。
這些問題無壹不和脾胃有關。這就是中醫所講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為什麽這麽說?
外感類疾病多是因為肺氣不固,外邪入侵。為什麽孩子會肺氣不固呢?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屬土,肺屬金,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脾土生肺金”,也就是說:脾胃功能強大,才能讓肺系統功能強大,從而提高寶寶的後天抵抗力,減少孩子得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的機會。
但是很多家長對孩子餵養不當,或者過於嬌慣,導致孩子挑食、偏食嚴重,飲食不規律,吃飯不知道節制,想吃什麽就吃什麽,零食、甜食不斷。這種情況不僅傷了脾胃,肺系統也會跟著遭殃,孩子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各種問題不斷。
什麽是脾虛?脾虛是指身體吸收、運化食物的功能出了問題,進而導致身體抵抗能力變差。
孩子脾虛會導致什麽後果?
不長個,身體瘦小。脾虛導致營養吸收變差,不能滿足生長發育需求,會讓孩子不長個,吃再多也不長肉。
身體沒勁兒,精神萎靡。脾主四肢、主肌肉,四肢得不到足夠的營養,孩子會出現四肢消瘦、無力等問題。
挑食、厭食、拒食脾虛導致食物無力被消化,孩子很容易腹脹,進而導致胃口變差,挑食、不愛吃飯。
體質差,容易感冒、咳嗽。脾虛後營養跟不上,體質會很差,時間長了還會導致肺氣虛,造成反復感冒、咳嗽等。
頭發無光澤、面色萎黃“肺主皮毛”,皮毛是我們體表最重要的壹道防衛系統,皮毛功能變弱,孩子會出現頭發無 光澤、面色及皮膚萎黃等問題。
愛流口水中醫認為“脾在液為涎”,孩子脾虛會經常流口水。
容易便秘或者腹瀉脾氣虛,沒辦法把津液傳送給大腸,大腸會變得幹燥,孩子很容易便秘。孩子對食物不消化,還會導致壹吃就拉。
脾氣差如果孩子出現上述脾虛的癥狀,並且脾氣大,愛哭鬧,這可能是脾肺兩虛(土生金不足),金不克木,進而造成肝氣太過強勢,很容易發脾氣。
什麽是積食?積食實際屬於脾胃虛弱中的壹個類型。積食會導致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又會造成積食,二者之間常常互為因果。
胃積孩子的積食有的是積在胃裏,也就是說吃了太多食物,胃堵了,之後會不想吃飯,甚至嘔酸水。這種情況,通常吃點山楂(山楂可以克肉食)、蘿蔔(蘿蔔可以克面食)就能消掉。
脾積孩子胃積時間長了,沒有及時消除,脾的功能慢慢地也跟著傷了,進而引發更嚴重的危害。這是經過壹個長期過程形成的,到了這壹步,孩子會表現出腹瀉或便秘、容易肚脹、四肢比較消瘦、不長個、愛生病等脾虛癥狀。
胃積和脾積還有壹個特征:脾積的表現可能沒有胃積明顯,但危害更嚴重。
如果孩子積在胃,癥狀可能比較突出,家長很容易發現,例如口臭、突然不愛吃飯,甚至嘔酸水等。但脾積是壹個慢性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會變得虛弱,抵抗力低下,雖然脾積沒有胃積明顯,但脾積對孩子的傷害往往更重。
什麽是脾胃不和?在中醫看來,脾和胃是壹個整體的概念,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它們同屬於人體的消化系統。中醫的脾胃不和,主要指以下三種情況。
脾胃之間不能協調如果脾胃不和,比如說胃強脾弱,孩子壹般胃口很好,特別能吃,但是脾弱,吃進去的食物就是不吸收。原本胃是負責接受食物的,脾是負責吸收的,能接受但不能吸收,向全身運化營養,就屬於脾胃不和。
脾胃和其他臟器之間不能協調脾胃不和還指脾胃和其他臟腑之間不能協調,比如肝氣不舒、情緒不好也會引起脾胃不和。
脾胃和外界環境不協調這種情況其實指的是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突然去了某個地方,不適應當地的水土,很容易鬧肚子,這也叫脾胃不和。這屬於是脾胃跟外界環境不合。
歸根結底,脾虛、積食、脾胃不和對孩子身體危害都比較大。它們之間壹般是這樣壹個發展過程:孩子最初多是普通的胃積,慢慢地就發展脾積,進而造成脾虛、脾胃不和。
如果孩子脾胃出現問題,家長壹定要引起重視。普通的積食多屬於急癥,很容易消,兩三天就能好,但脾虛是壹種慢性疾病,必須壹點壹點地慢慢調理。
家長壹定要註意分辨孩子處於什麽狀態,及時對癥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