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健康和安全知識

健康和安全知識

壹、食物中毒的危險因素

1,食物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紅樹林、發芽的土豆、木薯、苦杏仁、河豚、黃魚、毒蚌類等。

2.食物被有害毒物汙染,如化學毒物和有害生物。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物的交叉汙染。

5.使用腐敗變質的原材料。

6.剩下的食物沒有加熱。

7.有毒有害物質的誤用。

8.儲存不當。

9.食物加工和烹飪不當。

10,個人衛生差。

二、食物中毒的分類

1,微生物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表現為胃腸道癥狀,常伴有發熱,潛伏期比較大。

(2)真菌毒素和真菌食物中毒,特點:中毒主要通過被真菌汙染的食物發生;食品中的黴菌毒素不能用壹般烹調方法加熱處理破壞;無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壹般是小分子化學物質,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需要壹定的溫度和濕度才能生長、繁殖和產生毒素,因此中毒往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征。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和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往往成組,患者臨床表現相同;中毒嚴重,病程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區域性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化學毒物可以在食物殘渣、嘔吐物、血液和尿液等樣本中檢測出來。誤食有毒化學品或被有毒化學品汙染的食品;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壹般不伴發熱。

三、禁止購買食品

1.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黴變、蟲蛀、汙穢不潔或者其他性狀異常,含有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汙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醫療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制品;

3、超過保質期或不符合食品標簽要求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和要求的食品。

4.為什麽說剩菜要徹底加熱才能吃?

各種剩菜應盡快放入冰箱冷藏,再次食用時要徹底加熱。這是消滅微生物的最好方法。剩菜在儲存的時候,微生物可能已經生長繁殖了,因為適當的儲存只能減緩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死它們。所以,剩菜要盡量多吃。徹底加熱意味著食物各部分的溫度至少達到70℃。通常這樣可以保證食物的衛生質量。

但最好不要隔夜和隔餐吃新鮮蔬菜。各種葉菜更是如此,比如大白菜,含有大量的硝酸鹽。經過壹夜,無毒的硝酸鹽會因細菌的作用而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將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癥狀。亞硝酸鹽也是壹種致癌物質。

5.為什麽壹些不好的用手習慣有潛在的危險?

我們手裏有很多小動作是不自覺的,經常重復的。比如擦鼻子,撓頭發,撓胡子,摸嘴,撓,如果這些動作和做飯結合在壹起,就有相互汙染的風險。歷史上也有過因為這些行為導致疾病傳播的事件。我們在制作食物時應該避免這些小動作。如果發現這些舉動,要馬上洗手,不要怕麻煩。集體食堂、賓館、飯店等更是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保證飲食衛生的重要環節之壹。

6.為什麽要避免用手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即食食品?

妳手上有很多細菌。盡管妳在接觸食物前會清洗它們,但不可能把它們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即食食品大多不加熱。壹旦細菌被汙染,細菌就會隨著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壹定要用手處理食物,就要戴手套(如果食物已經包好或者需要重新烹飪,就不需要戴手套了)。戴手套時註意以下要求:

1.當手套因任何原因損壞、汙染或脫下時,應將其丟棄。

2.在處理生的和熟的食物之間更換手套。

3、手套要經常更換(至少壹小時壹次)。

4.手套用後不能再用。

七、為什麽烹調方法不當,會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烹飪方法不當,會有很多致癌因素。

1、動物肉、魚等動物蛋白,加熱過度,容易產生致癌物質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動物肉、魚不要炒,不要燒後食用。

2、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所以應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3.新鮮蔬菜洗凈切塊後放置過久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所以蔬菜要洗凈切塊,油炸後食用,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亞硝酸鹽的產生,還可以減少營養物質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4.禁止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物,否則會產生致癌物3.4苯並芘,對人體有害。

八、為什麽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該是食物中毒,食物中含有足夠的致病因子。有了這兩項,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經過分析,導致食物中毒的常見因素有十個:

1,食物冷藏不當(冷藏溫度不足);

2.在室溫下儲存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區內);

3.過早準備食物(以便細菌有足夠的時間繁殖);

4.食物冷卻不當(冷卻時間過長);

5.食物加熱不當(加熱不完全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意外汙染事故);

7.交叉汙染(衛生系統不完善,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食物解凍不當(室溫解凍);

9、食品加工或生產人員被感染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加工食品被汙染。

壹、食物中毒的危險因素

1,食物本身有害有毒:如毒草、紅樹林、發芽的土豆、木薯、苦杏仁、河豚、黃魚、毒蚌類等。

2.食物被有害毒物汙染,如化學毒物和有害生物。

3、不衛生的設備、容器或用具。

4.生熟食物的交叉汙染。

5.使用腐敗變質的原材料。

6.剩下的食物沒有加熱。

7.有毒有害物質的誤用。

8.儲存不當。

9.食物加工和烹飪不當。

10,個人衛生差。

二、食物中毒的分類

1,微生物食物中毒

(1)細菌性食物中毒,表現為胃腸道癥狀,常伴有發熱,潛伏期比較大。

(2)真菌毒素和真菌食物中毒,特點:中毒主要通過被真菌汙染的食物發生;食品中的黴菌毒素不能用壹般烹調方法加熱處理破壞;無傳染性和免疫性,真菌毒素壹般是小分子化學物質,對機體不產生抗體;真菌需要壹定的溫度和濕度才能生長、繁殖和產生毒素,因此中毒往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征。

2、化學性食物中毒,特點:發病與進食時間和食用量有關;;發病快,潛伏期短,多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往往成組,患者臨床表現相同;中毒嚴重,病程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季節性和區域性不明顯,中毒食物無特異性;化學毒物可以在食物殘渣、嘔吐物、血液和尿液等樣本中檢測出來。誤食有毒化學品或被有毒化學品汙染的食品;臨床表現因毒性物質不同而多樣化,壹般不伴發熱。

三、禁止購買食品

1.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黴變、蟲蛀、汙穢不潔或者其他性狀異常,含有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汙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2.未經醫療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制品;

3、超過保質期或不符合食品標簽要求的定型包裝食品;

4.其他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和要求的食品。

4.為什麽說剩菜要徹底加熱才能吃?

各種剩菜應盡快放入冰箱冷藏,再次食用時要徹底加熱。這是消滅微生物的最好方法。剩菜在儲存的時候,微生物可能已經生長繁殖了,因為適當的儲存只能減緩微生物的生長,並不能殺死它們。所以,剩菜要盡量多吃。徹底加熱意味著食物各部分的溫度至少達到70℃。通常這樣可以保證食物的衛生質量。

但最好不要隔夜和隔餐吃新鮮蔬菜。各種葉菜更是如此,比如大白菜,含有大量的硝酸鹽。經過壹夜,無毒的硝酸鹽會因細菌的作用而轉化為劇毒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將人體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等中毒癥狀。亞硝酸鹽也是壹種致癌物質。

5.為什麽壹些不好的用手習慣有潛在的危險?

我們手裏有很多小動作是不自覺的,經常重復的。比如擦鼻子,撓頭發,撓胡子,摸嘴,撓,如果這些動作和做飯結合在壹起,就有相互汙染的風險。歷史上也有過因為這些行為導致疾病傳播的事件。我們在制作食物時應該避免這些小動作。如果發現這些舉動,要馬上洗手,不要怕麻煩。集體食堂、賓館、飯店等更是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保證飲食衛生的重要環節之壹。

6.為什麽要避免用手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即食食品?

妳手上有很多細菌。盡管妳在接觸食物前會清洗它們,但不可能把它們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即食食品大多不加熱。壹旦細菌被汙染,細菌就會隨著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

如果壹定要用手處理食物,就要戴手套(如果食物已經包好或者需要重新烹飪,就不需要戴手套了)。戴手套時註意以下要求:

1.當手套因任何原因損壞、汙染或脫下時,應將其丟棄。

2.在處理生的和熟的食物之間更換手套。

3、手套要經常更換(至少壹小時壹次)。

4.手套用後不能再用。

七、為什麽烹調方法不當,會產生多種致癌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由於烹飪方法不當,會有很多致癌因素。

1、動物肉、魚等動物蛋白,加熱過度,容易產生致癌物質氨甲基衍生物,所以動物肉、魚不要炒,不要燒後食用。

2、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所以應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3.新鮮蔬菜洗凈切塊後放置過久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所以蔬菜要洗凈切塊,油炸後食用,這樣不僅可以避免亞硝酸鹽的產生,還可以減少營養物質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

4.禁止用煤、原油、木柴等燃料熏制食物,否則會產生致癌物3.4苯並芘,對人體有害。

八、為什麽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首先應該是食物中毒,食物中含有足夠的致病因子。有了這兩項,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經過分析,導致食物中毒的常見因素有十個:

1,食物冷藏不當(冷藏溫度不足);

2.在室溫下儲存食物(室溫在危險溫度區內);

3.過早準備食物(以便細菌有足夠的時間繁殖);

4.食物冷卻不當(冷卻時間過長);

5.食物加熱不當(加熱不完全或低溫長時間加熱);

6.內務管理不善(意外汙染事故);

7.交叉汙染(衛生系統不完善,個人衛生習慣不良);

8.食物解凍不當(室溫解凍);

9、食品加工或生產人員被感染且有不良衛生習慣;

10,加工食品被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