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麽?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麽?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節、夏節。

起源

人們普遍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於五月初五在汨羅江自殺。然而,在此之前已經流傳了許多流行的端午節習俗。而且很多習俗都有驅疫避疫的成分,所以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惡日的禁忌(農歷五月因盛夏瘟疫而得名)。此外,學者聞壹多認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賽跑和吃粽子——都與龍有關(見端午考)。還有壹種說法,就是迎道圖騰。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壹帶)有壹個少數民族,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豐收。他們把食物包在葉子裏或者放在竹子裏,然後扔進河裏。後來,他們也在這壹天乘獨木舟拜訪親戚和朋友。高興的時候就即興舉行獨木舟比賽,逐漸演變成今天慶祝端午節的習俗。

習俗

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口掛鐘馗雕像,掛艾蒿和艾草(菖蒲),遊百病,戴香囊,準備祭品。家庭成員在孩子的手腕上纏上五顏六色的絲線。傳說他們可以延續生命,祈求子女長命百歲。

掛鐘像:江淮壹帶,家家掛鐘像,鐘捉鬼驅邪。

艾葉菖蒲:家家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人形,稱為艾人驅邪。

賽龍舟:用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紀念屈原。

賽龍舟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的臺灣省。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鶴溪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都舉行龍舟比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將糯米或蒸好的粽子餅煮熟後拋入河中祭祀屈原。未來,用稻葉包裹的大米將逐漸取代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的形狀和內容都有各種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子,廣東中山的蘆豆粽子。

喝雄黃酒:流行於長江流域。

流浪百病:流行於貴州。

佩戴香囊:孩子們佩戴香囊來抵禦邪惡的靈魂和瘟疫,並裝飾他們的胸部。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絲綢包裹,用五色絲線系住。

寫符咒:日落前,折些桃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符咒辟邪。這種傳統的民俗現在基本上已經消失了。

立壹個雞蛋:如果雞蛋在中午直立,就意味著來年有好運。

意義

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為了紀念伍子胥去世壹周年(因為伍子胥的屍體被吳王夫差用皮革包起來,在五月初五扔到河裏)。

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救父親於江中溺水而死(五月初五曹娥溺死於江中,五天後取出父親的屍體)。

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於六月五日殉難,後人景仰其詩人,五月五日與屈原並為紀念)。

範圍

許多亞洲國家也有端午節,它壹般來自中國,但不同國家的傳統習俗是不同的:

日本:男人遊泳,女人洗頭;因為不再采用農歷,所以日本的端午節固定在每年的陽歷5月5日。同時,這壹天也是日本的男孩節和兒童節,是法定的公共假日。這壹天,日本有男孩的家庭要掛鯉魚旗,這不是中國端午節的習慣。

韓國:男人摔跤,女人洗頭。韓國的端午節祭祀活動從農歷四月初五開始,到農歷五月初七結束。它是薩滿教祭祀活動的壹種形式,與中國的端午節和粽子有很大不同。

假日;假期

將端午節列為公共假日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臺灣省、香港和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