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連續去核是否也影響坐果率?
采摘是控制營養生長、調整營養分配、保持良好樹形、促進冬棗高產優質的關鍵技術。但在幾年的栽培實踐中發現,打頂4年以上,結果枝裸露,有效棗株減少,發芽期推遲,發芽期參差不齊,花期不壹致,坐果期難以確定,棗掛少而粗,甚至變成木質化二次枝,長期不脫落,幹粗冠寬比下降,後期營養生長增加,脫皮嚴重。?
1.3過量使用激素導致產量更高品質更低?
目前大港冬棗栽培中“920”過量使用現象普遍,壹年3次至5-6次不等,濃度從30 mg/L到150 mg/L不等,冬棗個頭大,但皮厚、糠、渣、顏色深、口感差、風味淡;產量高,但殘渣多,質量降低。?
1.4蟲害防治差,農藥殘留高?
近年來,冬棗病蟲害越來越嚴重。據統計,棗園壹年用藥22-24次,平均18-19次。即便如此,防治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病蟲害控制住了,但是農藥嚴重超標,超市拒絕進入,效益不高。由於防治機制和防治技術不當,花了錢,花了力氣,卻沒有效果,留下了高殘留。?
1.5栽培管理跟不上?
冬棗的管理不僅技術要求高,而且勞動強度大,人力成本不容忽視。先說采摘。從4月上旬到8月中旬,尤其是冬棗樹新梢長勢旺盛的5月份,需要1次,每人每天最多處理30棵以上的五年生冬棗樹,必須掌握起、留、輕、重、長、短的技術。而且是冬棗樹豐產的必要條件之壹,技術性很強,早晚、寬度、深度、高度、數量等等,要根據樹的立地條件靈活掌握。此時恰逢“穗種”節,農民們要爭搶種子,收割。如果雇傭員工,既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又很貴,這就使得大部分棗園管理跟不上,產不出優質的棗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解決方案?
2.1科學施肥?
基於水向下流,鹽向上的水鹽運動規律,通過降低樹盤使其低於地面15 ~ 20 cm,可以解決或緩解鹽堿和糞堿問題。利用溝施防止樹下撒基肥,也能在壹定程度上緩解糞堿,提高有機肥利用率。基肥施用前必須發酵。易堿地區不施或少施羊糞,以施用熟雞糞為主,施用時摻入5%左右的腐植酸肥料或微生物肥料,效果較好。同時對土壤和植物葉片進行養分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實施平衡配方施肥技術。強調化肥與有機肥相結合,重施基肥,合理施用化肥,平衡樹勢,提高冬棗品質和產量。要示範推廣,讓棗農看到實際效果,提高科學施肥的積極性。?
2.2合理修剪?
對連續取芯4年(年)、禿頂的枝組,根據空間位置和樹體要求,選擇1條不取芯的枝,隨時調整其生長方向和長度,第二年將原枝組剪除,實現更新。每年更新可以防止連續取芯的弊端,保持最佳的股齡和活力。?
2.3減少赤黴素(920)的使用?
配合冬棗有機栽培,推廣蜜蜂授粉法,逐步淘汰“920”的使用,配合其他非化學栽培技術,解決冬棗品質退化問題,恢復其原有品種口感和風味,實現冬棗原生態栽培。?
2.4科學防治病蟲害?
建立病蟲害觀察預警機制,準確把握病蟲害發生的關鍵期和特點,制定措施,利用各種信息平臺及時傳達,指導用藥並成立專業服務團隊,統壹方式、時間、品種和藥物濃度。避免天天噴,分散噴,間隔噴,防止害蟲搬走。減少用藥次數和農藥殘留,提高防治效果。
同時,要加強農藥監管,切實落實農資配送和起訴制度,凈化農藥市場,防止假冒偽劣農藥對棗農造成損害。做好宣傳、示範和優化工作,推廣使用高效生物農藥和生物防治方法,從根本上解決農藥殘留問題,維護生態平衡。?
2.5加強冬棗管理新技術的研發?
加強棗園無公害生產管理關鍵技術研發,降低冬棗樹新梢生長量和頻率,替代開釘,降低勞動強度和人工成本,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棗農管理水平。?
(接收日期:2007-11-27;電話022-631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