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壹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壹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壹起,加上壹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壹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壹口壹口地餵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蘇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壹天,寺廟裏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壹種習俗。南宋詩人陸遊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壹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朱元璋少時為地主家放牧,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有壹次,正是臘月初八這壹天,他在野外放了壹天羊,到晚上還沒有吃上壹頓像樣的飯菜。於是他就在野外到處找東西充饑。突然間,他在田邊發現壹只長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進壹個老鼠洞裏,朱元璋走近那個洞口,用樹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發現了壹些各種各樣的糧食,顯然,這是老鼠的冬儲糧。朱元璋掏了壹大把五谷雜糧,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紅豆等。他將這些雜糧洗凈,煮成粥,吃起來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仍惦記著他少時親自做的“雜糧粥”。他規定在禦膳堂要做這種五谷雜糧粥,並欽定這種粥的名稱為“臘八粥”。禦廚在粥中另加入芡實、蓮子、桂花、桃仁、小棗等,使這種粥格外香甜可口。後來這種粥又傳到民間,壹直相延到今。
民間有臘月(農歷十二月)初八煮粥的習俗,故而也叫臘八粥。
制作原料:用料多種多樣,沒有定規,可根據各地的習慣、各人的愛好和條件而定,凡五谷雜糧均可。在我國北方人們常用小米、赤豆、蜜棗、黃豆、米仁、桂圓、蓮子、胡桃、松子煮成,其味香甜,可暢胃氣、生津液。而在我國南方,人們則喜歡用白果、花生、蓮子、紅棗、板栗等,加上姜桂等調味品,摻在糯米中煮成鹹味粥,溫暖滋補,可以祛寒。
粳米25克,糯米50克,麥仁米25克,玉米25克,薏仁米25克,葛仙米50克,飯豆100克,白蓮子50克,白雲豆50克,小棗100克,大棗10枚,杏仁25克,核桃仁25克,栗子25克,花生仁25克,蜜桂花50克,紅糖100克。
制作方法:將大白雲豆提前(最好頭壹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雲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鐘,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鐘,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後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
特點:黏糯滑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年邁體弱者食此粥有利於恢復健康。不論哪種臘八粥,都有暖肚、潤腸、補脾、清肺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