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黃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
功用主治: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治外感風寒,氣喘咳嗽,水腫,風水。
經驗配伍:
(1)麻黃、桂枝
麻黃辛溫微苦,可與桂枝配伍,發汗功能會增強,因此必須具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緊無汗的表實證方可合用。若遇陰虛、表虛證都屬禁忌使用之列。
(2)麻黃、杏仁
麻黃辛溫,配杏仁味苦而甘溫,二味合用可降氣潤肺止嗽。
(3)麻黃、生石膏
麻黃辛溫,配伍生石膏味甘辛寒,辛溫辛寒並用,以奏發表解肌之功。石膏麻黃當以十比壹之例。若麻黃與石膏之比例為十比二,則為瀉郁熱,而能利水消腫。
(4)麻黃、熟地
麻黃透表發汗,與熟地等滋膩藥配伍,則麻黃不為發汗,而是為減滋膩藥之膩膈之弊,且麻黃功能可助藥力通達肌腠。
(5)麻黃、附子、細辛
麻黃配附子振奮陽機。麻黃配附子、細辛治體弱,惡寒發熱,咳嗽,脈沈細無力者,且應用於肺結核末期之將愈的消耗熱有壹定療效。
麻黃配伍杏仁、甘草、石膏治咳喘自汗而口渴者,對體壯有痰熱熏於肺及氣管炎癥有效。
(7)麻黃、杏仁、惹仁、甘草
配伍,可驅逐風濕肌炎及關節痛。此方並可治手足掌雞眼及鵝掌風。
之。麻黃、杏仁能行氣透肌腠,旺盛血行,驅除風濕。薏仁能疏通血脈而利濕,與麻黃麻黃配伍杏仁、薏仁、甘草合方,凡有發熱、風濕肌炎、風濕關節痛,並皆治
附:麻黃根
麻黃本辛溫,其根則味甘平,麻黃為梳衛藥,解表有升有散,而根為和營
藥,能斂汗。麻黃根多配以川樸、芍藥、人參合用以斂自汗。
2.桂枝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肺、心、膀胱經。
功用主治:發汗解肌,溫通經脈,溫化水濕。治風寒表證,風寒濕痹,經閉腹痛,痰飲蓄水。
經驗配伍:
(1)桂枝
桂枝辛甘溫,治中風外感濕痹。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
(2)桂枝、芍藥
桂枝配伍芍藥酸寒斂汗,解痙止痛,調脾胃。
(3)桂枝、芍藥、大黃
桂枝配伍芍藥加苦寒之大黃,治左下腹壓痛,腹病攣痛,折之有條狀鞭結,及結腸炎等虛實並見癥有效。
(4)桂枝、甘草、葛根
桂枝配伍味甘草、葛根,解肌清熱,走陽明,治項背強急者及感冒癥,有痹痛痛楚者。
(5)桂枝、黃芪
桂枝辛甘溫,治中風感冒有汗之癥,配伍黃芪能治盜汗,二味合之能治小兒感冒及風濕性皮膚瘙癢癥。
(6)桂枝、川樸、杏仁
桂枝配伍川樸、杏仁為治喘息之藥。
(7)桂枝、附子
桂枝配伍辛溫之附子,用於發熱過高及自汗、盜汗及惡寒、小便不通癥。
(8)桂枝、白術、附子
桂枝配伍白術、附子治風濕關節炎、腦出血後半身不遂。
(9)桂枝、龍牡
桂枝配伍龍牡,有恢復元陽之功,能治神經性過勞陽痿、遺精。女子夢交及小兒夜尿用之有效。若再加蜀漆可以用之治燒傷,解攣止攣,定痛退熱,解煩躁。
(10)桂枝、防己
桂枝配伍苦辛性平之防己,通十二經,消腰以下至足之血分腫;與桂枝溫煦鼓盈陽機之味相配伍,有消全身水腫之功。
附:肉桂
性味歸經:辛甘大熱。入肝、腎兩經。
功能主治:氣厚而發熱,下行而補腎,能入命門,引火歸元,養精髓,暖腰膝,利肝氣,通血脈利關節,除風濕,收虛汗。治心腹冷痛猝痛,沈寒痼冷等癥
經驗配伍:
(1)肉桂、大黃
肉桂配伍苦寒之大黃,化積寒積垢,醫赤白痢下,裏急後重。
(2)肉桂、黃芩、黃連
肉桂配伍苦寒之黃芩、黃連,寧心固腎收虛汗。
(3)肉桂、五味子
肉桂配伍辛酸甘溫之五味子,治擡肩虛喘、氣短虛汗,並滋肝腎。
(4)肉桂、知母、黃柏
肉桂配伍苦寒之知母、黃柏,能通虛性尿閉。名“通關散”
(5)肉桂、車前、牛膝、六味地黃丸
肉桂、車前、牛膝,配六味地黃丸,壯腎陽,滋腎水,為“濟生腎氣丸”若加
附子,為“桂附地黃丸”以消陰散陰翳。
3.細辛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腎經。
功用主治:散寒解表,祛風止痛,溫肺化飲。治外感風寒,鼻塞頭痛,風寒濕
痹,痰飲喘咳。
經驗配伍:
(1)細辛、五味子、幹姜
細辛配伍辛酸甘性溫之五味子、辛溫之幹姜能逐飲,溫化濕痰而定喘。治慢性虛性支氣管炎。乃小青龍湯化裁,宜清風熱,獨取此法。
(2)細辛、白芷、槁本、藿香葉、羌活
細辛配伍白芷、槁本、藿香葉、羌活治風寒,太陽頭痛。
(3)細辛、藿香葉、辛夷等
細辛配伍藿香葉、辛夷、蒼耳、麝香、鵝不食草,研細面搐鼻,治鼻淵腦漏、慢性鼻炎。
(4)細辛、蜂房、熟地
細辛配伍蜂房、熟地下乳通結,治乳結。
(5)細辛、當歸、川芎等
細辛配伍當歸、川芎、白芍、白芷、丹皮、本、甘草治婦女帶下,少腹冰冷而
痛,月經前後期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