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壹篇文章總有壹條寫作線索。文章《臘八粥》的寫作線索是“粥”。教學時,如果老師把單詞扣好,然後壹個壹個展開,整個課堂就會顯得層次分明,教學思路也就自然了。舉個例子,我就是這樣扣住這條線開始教學的——
我先把臘八粥這個項目寫在黑板上,然後讓個別同學找出項目中的中心詞。當學生發現“粥”這個詞時,我接著問學生:給我講講這個詞,妳會怎麽做?有同學不假思索地說“吃粥”,有同學說“愛粥”。我靈機壹動,插了壹句:如果“粥”沒煮好,妳會怎麽辦?有同學急著說“等粥”,我就把剛才的答案整理了壹下,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字:“愛粥”、“等粥”、“吃粥”。
就這樣,我讓學生根據上面三個字,自己讀課文。之後我問:“誰說作者寫的東西詳細了?妳稍微寫點什麽?”壹個學生站起來說:“作者詳細寫了等粥,簡要寫了愛粥,吃粥。因為全文* * *有19自然段,而粥占了16。”我當場就誇這位同學思路好,觀察仔細。
我還讓學生把“等粥”那部分讀回來,搞清楚作者的寫作順序是什麽。結果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拜爾的《尋粥》《分粥》《猜粥》《看粥》,於是我加了黑板——
愛粥-希望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
這樣的線索會讓學生學習清楚,符合生活感,抓住重點。學壹篇課文的時候,沒有清晰的思路,東西飄來飄去,這樣結果就不會抓住作者的寫作主題。臘八粥的寫作線索清晰,教師在教學中註重線索的引導作用,會事半功倍。
2
臘八粥的另壹個教學重點是“突破”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實現三個突破-
(1)線索的突破。我上面說過,壹定要突破寫作順序,讓學生知道作者寫的是什麽順序。其實國學就是重新思考,重新領悟,重新濃縮人生。寫作線索特別符合日常生活,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再次感受“臘八粥”的烹飪過程,尤其是食材的搭配。
(2)寫作上的突破。臘八粥最突出的就是對話描寫,占了很大篇幅。尤其是寫八年的時候,采用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表情描寫。在教學時,老師試圖抓住具體的語境,啟發學生的經驗。比如“拜爾好像在哭”“拜爾進進出出”“拜爾好像要瘋了”等。這些描述生動地突出了拜爾在等粥時的急切心情。再比如,寫吃粥的時候“拜爾的肚子像個小鼓,把筷子擺成十字”。這些句子最能突出壹個孩子的特點。我認為在教課文的時候,註重對寫作方法的分析,對指導學生寫作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3)思想突破。很多老師在教課文《臘八粥》時,往往把重點放在等待和吃粥上,往往忽略了內容的進壹步拓展。我覺得臘八粥的教學是壹個特別好的例子,引導學生認識和傳承祖國的傳統文化。臘八粥,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壹種特別普通的食物,但在作者沈從文的筆下,卻變得如此有趣。除了這個習俗,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納西族的“棒棒會”,傣族的“潑水節”,還有很多春節期間的習俗,都值得孩子關註和傳承。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重視祖國的傳統文化,並繼續將其發揚光大。臘八粥最引人註目的壹點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養成壹個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的問題。不要小看孩子,以為壹個小學生不需要知道那麽多,灌輸給孩子是有必要的!
總之,語文教學總有壹個或幾個重點。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備課,找到這個點,抓住這個點,突破這個點,而不是每篇課文都彈同壹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