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9月15日,在索姆(Somme)河進行的首次戰鬥中,坦克破天荒第壹次在戰場上占據了主宰地位。59輛坦克在極其秘密的清況下被運抵法國,它們在戰場上的突然出現在德軍中引起了極大驚恐。在這59輛坦克中,有10輛因為機件發生故障而被留在後方作為“預備隊”,有32輛到達進攻出發地域,其中有14輛按時離開了出發線,9輛離開的時間稍遲,有5輛在沖擊中陷入泥潭內不能自拔,只有9輛圓滿地完成了預定任務。15%的成功率雖然不可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但這種局部的成功已經足以使人激動不已。正是在這次戰鬥之後,坦克的發展計劃才獲得了英國將軍們的支持。不過在首次坦克戰鬥中,坦克的主要敵人不是德軍,而是自身機件的不可靠性。早在英國本土訓練時,這些坦克多數實際上就已經損壞。根據戰報記載,這次戰鬥中只有2輛坦克遭到了抵抗,意味深長的是這種抵抗是來自德軍的野戰炮。在古德科特(Gudecount)附近,1輛坦克曾經擊毀了1門德軍的77毫米野戰炮,但後來這輛坦克自己也被消滅了。另外1輛坦克雖然曾被壹發炮彈直接命中但卻安然返回了部隊。在這第壹次坦克戰鬥中英軍雖然並未大獲全勝,但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而在1916年的最後幾個月內發動的兩次較小規模的攻擊中,坦克同樣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坦克的出現在德軍中曾經造成了極度的驚恐,甚至在戰鬥結束了相當壹段時間之後德軍士兵仍然驚魂未定。這些初期的坦克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壹方面歸功於它們對敵軍武器的巨大破壞作用和機動作戰能力,另壹方面則要歸功於它在德軍士兵中所產生的巨大心理作用。第壹次,強大的機動能力與火力、防護成功地合成了壹體,形成了壹種獨特的進攻性武器,這樣的武器在歷史上的任何戰爭中還從未出現過。當這種隆隆而來的怪物步步逼近時,對位於第壹線的步兵而言,壹個緊迫的問題就是必須當機立斷:要麽想辦法阻止坦克,要麽舉手投降,要麽臨陣脫逃。這裏沒有經驗可資借鑒,也沒有訓練提供幫助,他手中擁有的武器在這種迎面開來的坦克面前已經變得毫無用處,而其夥伴們的處境也跟他彼此彼此。這種情況下,許多德國人選繹第二種和第三種辦法顯然是不足為怪的。因此德國人最初傾向於把坦克視為壹種不正當的武器。在索姆河進行的第壹次坦克戰鬥結束之後,德軍第3軍團的參謀長對其上級作了這樣的報告:“在最近這次戰鬥中,敵人使用了壹種新型作戰武器,這種武器極為有效但又十分殘酷。”
但是,德軍非常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後來的幾次坦克進攻壹直到1917年春天才得以發生,但在這些進攻中,英軍的坦克都只是部分地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壹方面是坦克乘員缺乏適當訓練,另壹方面是由於道路泥濘,還有就是步坦之間缺乏有效協同。在這次戰鬥中,德軍步兵首次對英軍坦克進行了反擊。自1915年以後,德軍曾經給其機槍射手和阻擊手發放過壹種特殊型號的子彈,這種子彈就是著名的“K”型子彈。K型子彈比普通子彈重,並且含有壹顆碳化鎢彈芯。這種子彈的加工非常精細,彈丸的重量與發射藥的重量嚴格相匹配,這就使得所有這種子彈都具有相同的初速和彈道。它們的主要用途是用於對遠距離目標和帶有防護的目標進行精確瞄準射擊。這種重型碳化鎢彈芯子彈的遠距離射擊精度比普通的鉛芯子彈要高,這就給阻擊手對800 yd(731.2m)甚至更遠距離的目標進行射擊提供了條件。在稍近於800yd的距離上可以穿透用以防護前沿塹壕內的哨兵與了望哨的薄綱板。但在阿拉斯(Arras)戰鬥中,德軍意外地卻發現這種子彈還能穿透英軍MK I和 MK II型坦克的裝甲板--這兩種型號坦克的裝甲薄得要命,它們的厚度在0.2-0.4in(5.98-10.16mm)之間,而且使用的是壹種在商業上被稱為“鍋爐板”的軟質鋼板。在此之前,德軍最高統帥部並不知道這種“鍋爐板”的缺點,直到阿拉斯戰鬥已經開始2天之後--即在1917年4月11日,在布裏闊特(Bullecourt)的壹次猛烈反擊中繳獲了2輛英軍坦克以後,K型子彈的實際效能才被德軍發現。在此之後,為了對付坦克,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給每個德軍步兵戰士發了5發K型子彈,而給每個機槍手則發給了-條滿裝K型子彈的彈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