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陳皮是柑桔等水果的果皮經幹燥處理後所得到的幹性果皮。其皮幹燥後可放置陳久,故稱陳皮,也稱貴老。陳皮味苦,有橘子的清香,故常用於烹制某些特殊風味的菜肴,如“陳皮牛肉”、“陳皮雞丁”等。
營養功效:
陳皮的苦味物質是以檸檬苷和苦味素為代表的“類檸檬苦素”,這種類檸檬苦素味平和,易溶解於水,有助於食物的消化。陳皮用於烹制菜肴時。其苦味與其他味道相互調和,可形成獨具壹格的風味。陳皮含有揮發油、橙皮甙、維生素B、C等成分,它所含的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 *** 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積氣,增加食欲。陳皮也是壹味常用中藥,具有通氣的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降逆止嘔的功效。
食而有道:烹飪時適量添加,每次10克左右,不宜多放。適合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痰多咳嗽者食用。內熱氣虛、燥咳吐血者忌用。陳皮在食用時可加糖調口味。泡茶飲完後最好連渣壹起吃掉。因為其中還有很多的營養成分。
精選妙藏:以冬柑的皮曬制而成的陳皮質量較好。它外皮呈深褐色。皮瓤薄,放在手上覺得很輕而又容易折斷,同時還發出清香。陳皮必須保持幹燥,應曬幹後再放入密封玻璃瓶內收藏,貯藏期內如發覺潮濕,就要再度曬幹或焙幹,如此可長期收藏。
◎陳皮
禁忌:多服久服,損人元氣。
性味:辛苦溫。
功能:(1)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
(2)同補藥則補,瀉藥則瀉,升藥則升,降藥則降。
(3)為脾肺氣分之藥,調中快膈,導滯消痰,利水破癥。
(4)宣通五臟,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性狀: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
炮制:(1)陳皮:入補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
(2)橘紅:治痰欬童便浸曬。治痰積姜炒,治下焦鹽水炒,核去皮炒用。
備註:(1)「為脾肺氣分之藥」:脾為氣母,肺為氣鑰,凡補藥濇藥必佐陳皮以利
氣。
(2)「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潔古曰: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
?下。
(3)「統治百病取其理氣燥濕之功」:人身以氣為主,氣順除則百病散,金
匱雲能解魚毒食毒。
(4)「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聖濟雲:不去白反生痰。
(5)十劑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屬是也。
(6)用橘紅壹斤,甘草鹽各四兩,煮幹點服名二賢散,蒸餅丸,名潤下丸,
?治痰特有驗。
(7)丹溪曰:治痰利藥過多,則脾虛痰易生而反多,又曰胃氣亦賴痰以養,
?不可攻盡,攻盡則虛而愈劇。
(8)「陳者良」: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名二陳湯。
(9)橘絡入絡,化痰理氣止咳,為咳血虛勞要藥。
tcm369/tcm/article.php?sessid=bd120a002f1337ac0f96abdba52108e1&articleid=1065&page=2
陳皮炮制研究進展
陳學蘭 高月來 趙懷英 徐 誌
提要 對陳皮的炮制工藝、炮制化學變化及藥理作用進行文獻綜述,為陳皮的科學炮制與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陳皮; 炮制; 進展
Resarch Progress of Processing Tangerine Peel
Chen Xuelan, Gao Yuelai, Zhao Huaiying, et al
Healthy School Aiffiliated to Shando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Abstract This essay supplies a literature summary about the techonology of processing tangerine peel, its chemical change of medicinal processing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it also provides the reference about the scientific processing tangerine peel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angerine peel; Medicinal processing; Progress
陳皮為蕓香科植物Citrus reticulata Bi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幹燥成熟果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功效。用於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陳皮臨床藥用廣泛,現對其近幾年的炮制內容及炮制後的變化加以綜述,為陳皮的科學炮制與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 炮制工藝研究
中藥陳皮古今炮制方法繁多。《中國藥典》1977年版僅載1法:潤透,切絲,陰幹。
廖乾坤將福建常用的民間炮制方法加以歸納,並列舉了陳皮去白、麩炒、土炒、姜、鹽、小便制和甘草汁炙以及蜂蜜、烏梅、甘草制等數種炮制方法,並對不同炮制方法所炮制的陳皮的臨床功能、療效的相異處和特點,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分析〔1〕
李建修在介紹宋子陳皮的炮制方法中提出糊米水制法:大米1 kg於鍋內,中火炒糊,起鍋,將糊米水備用。宋子陳皮炮制,取幹燥陳皮50 kg,用噴霧器將糊米水均勻地噴在陳皮上,裝入竹筐,壓緊,置幹燥通風處1 a後,切成細絲即得〔2〕。
冉先德對陳皮炮制工藝進行敘述:制炭:取凈陳皮絲置鍋內,中火加熱,炒至黑褐色噴淋少量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幹;土制:將竈心土炒松,入陳皮絲,用中火炒至表面呈焦黃色為度,去土,放涼,每500 kg陳皮用竈心土250 kg;麩制:取凈陳皮,照麩炒法炒至顏色變深;蒸制:將原藥去雜質,噴潮,置蒸籠內蒸至上氣後20 min,取出攤晾,切厚片,幹燥去灰屑;蜜制:取凈陳皮,剪成小方塊,再取蜂蜜,用文火煉成老蜜,將陳皮塊倒入,炒成黃色時,出鍋,晾涼,每100 kg陳皮用蜂蜜18.75 kg;鹽制:取凈陳皮剪成小方塊,再用大青鹽化水,倒入,文火炒均勻,出鍋晾涼,每100 kg陳皮用大青鹽3 kg;制陳皮:取陳皮加酒、醋、鹽,拌勻,悶0.5 d,吸幹後,用大火蒸透,至上氣為度,曬幹,每100 kg陳皮用醋3 kg,黃酒、食鹽各5 kg;法制陳皮:取陳皮加水漂2 d,加入洋參、川貝細末,與生蜜糖拌勻蒸透即可。每1 kg陳皮用洋參、川貝各30 g,生蜜糖60 g〔3〕。
張金煌用沸水處理橘皮,實驗結果表明,經沸水處理過的溫州蜜柑曬幹成熟果皮,其性狀和橙皮甙含量均符合《中國藥典》1990年版1部。“陳皮”項下規定認為,此類橘果皮可作藥用陳皮利用〔4〕。
宋輝用正交實驗設計對陳皮加工工藝進行實驗比較。結果表明,陳皮粉細度為80~100目,烘烤溫度為60℃,烘烤時間為2 h,為最佳炮制工藝〔5〕。
史東恒等對炮制方法進行綜述,認為陳皮古今炮制方法繁多。《中國藥典》僅收載切制1法,目前陳皮的加工方法壹般為手工切制或轉盤切藥機切制,但都具粗細不勻現象,以面條機切制,其絲大小均勻壹致,損耗少,功效也高〔6〕。
2 炮制化學研究
樓壹層按照《中國藥典》觀察不同炮制方法對陳皮中橙皮甙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土炒炮制後能顯著提高橙皮甙浸出量,其中橙皮甙含量比生品增加了39.94%〔7〕。馮敬群在陳皮炮制的初步研究中對陳皮生品,炮制品(麩炒、蜜炙)中揮發油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與生品比較,麩炒、蜜炙陳皮揮發油的顏色加深,比重增大,揮發油含量、比旋度降低明顯,折光率變化不大,而炮制品比較無明顯差異,生品與炮制品及不同炮制品間揮發油的化學組分無質的變化,但不同炮制品層析斑點略小。提示:揮發油中各化學組分的相對含量降低,麩、蜜陳皮較陳皮醇浸液的顏色較深,其薄層層析顯示炮制品醇浸液中各化學組分相對含量較高〔8〕。
3 藥理研究
吳永魁在桔皮提取有效成分的毒性研究中進行了桔皮提取物有效成分對小鼠急性毒性、眼 *** 性和致突變性研究。結果表明,桔皮對小鼠口服DS50為1578.0±268.2 mg/kg。腹腔註射LD50為379.7±36.0 mg/kg,濃度為0.1%時兔眼無 *** 作用。Ames試驗,桔皮對TA97、TA98、TA100和TA102的回變菌落數與其自發回變菌落數相近,無劑量效應關系。鼠骨髓細胞微核試驗,各試驗組微核率(1.8%~2.3%),均在正常範圍內。 *** 畸形試驗,各試驗組 *** 畸形率(1.72%~2.04%),與陰性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表明桔皮無致突變性〔9〕。
張穗通過對不同貯存期的陳皮及陳皮炮制品的外觀性狀及其有效成分橙皮甙和揮發油的定性定量測定。結果表明,不同貯存期的陳皮及陳皮炮制品所含的黃酮類成分基本相同,但橙皮甙含量相差較大,放置時間越長,其橙皮甙含量越高,不同貯存期的陳皮及不同炮制方法的陳皮揮發油含量有明顯差異,而且揮發油的成分和折光率也有變化〔10〕。
以上綜述為陳皮近年來的炮制、藥理及研究進展,為陳皮今後更深入的研究、利用提供參考依據,也為陳皮合理炮制、科學炮制,更有效地應用於臨床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陳學蘭:女,1953年生,講師
作者單位:陳學蘭 山東醫科大學衛生學校
高月來 趙懷英 徐 誌 山東省立醫院中藥庫
參考文獻
1 廖乾坤.漫談陳皮的炮制.中成藥研究,1985,(1)∶8
2 李建修.介紹宋子陳皮的炮制方法.中國中藥雜誌,1990,15(1)∶29
3 冉先德編.中華藥海.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1996∶998
4 張金煌.經沸水處理過的桔皮利用初探.基層中藥雜誌,1995,9(2)∶31
5 宋 輝,陳友國.用正交試驗探討陳皮的炮制方法.中藥材,1993,16(9)∶23
6 史東恒,張錫耀.切制陳皮.中國中藥雜誌,1992,17(8)∶477
7 樓壹層,範傳新.不同炮制方法對陳皮中橙皮甙的影響.中國醫院藥學雜誌,1988,8(1)∶40
8 馮敬群,王吉 吉,趙高朝.陳皮炮制的初步研究.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94,17(2)∶30
9 吳永魁.桔皮提取物有效成分的毒性研究.黑龍江畜牧獸醫,1992,(6)∶4
10 張 穗.不同貯存期的陳皮及陳皮炮制品質量比較.中成藥,1993,1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