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春天 , 寫景 , 山水 , 地名民歌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壹彎蛾眉月掛在柳灣的上空,月光清朗,涼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漲,魚群爭搶新水,夜半人靜之時紛紛湧上溪頭淺灘。
鑒賞這是壹首富於民歌風味的船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歌唱當地風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劉禹錫《踏歌詞》)取景多在日間。因為在麗日艷陽照映下,壹切景物都顯得生氣蓬勃、鮮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們的美。此篇卻獨出心裁,選取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壹種人們不大註意的美。這是它在取材、構思上的壹個顯著特點。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舟行所見岸邊景色:壹彎如眉的新月,映射著清冷的黑暗,正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後的春夜,月色顯得更加清澄;時值三月(從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條已經垂縷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於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鏡中看”,此句轉寫水色山影。浙江壹帶古為越國之地,故稱“越中”。“山色鏡中看”,描繪出越中壹帶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的美麗圖景。句內“中”字復叠,既增添了民歌的詠嘆風味啊,又傳遞出夜間行舟時於水中壹邊觀賞景色,壹邊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這種持續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則自無“山色鏡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見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裏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裏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實際上,這裏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嘩而有此聯想,後者因遊魚潑刺而有此猜測。兩者都是詩人的想像之景。正因為多了這壹層想像的因素,詩情便顯得更為濃郁。
創作背景 戴叔倫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今屬浙江)令,蘭溪(又稱蘭江,是富春江的上遊支流)在東陽附近,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創作的。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壹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戴叔倫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仙苑春濃,小桃開,枝枝已堪攀折。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記得別伊時,桃花柳萬絲。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 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洞門高閣靄余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 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裏紅。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