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科技發展 利大的 的具體事例和材料

科技發展 利大的 的具體事例和材料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與日俱增。1996年,我國的塑料包裝用量達243萬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20%,特別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遊景點的垃圾中塑料廢棄物迅速增加。 據調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達300萬噸,其中廢塑料約占3%,年增 長率達48%。沿海地區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達8-10%。這些廢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體積計算,已達三分之壹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 由於廢塑料幾百年都難以降解,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會給蚊子、蒼蠅和 細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溫床;若埋藏在地下,則容易汙染地下水,妨礙植物根 系生長,破壞土壤品質,影響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燒處理,將產生多種有毒氣

體。“白色汙染”已成為當前危害我國社會環境的壹大公害,嚴重阻礙了我國 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壹次性餐具的年消費量約100億只,主要為發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產和銷售使用這些量大面廣的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就要開發生產其替代 用品,綠色壹次性餐具由此應運而生。有關專家認為,綠色壹次性餐具的開發 與生產正在成為我國新興的環保產業。 12月中旬,科技部會同國家經貿委、環保總局、鐵道部聯合召開了綠色壹 次性餐具技術開發交流會,會上,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 王誌學以及幾家生產企業的經營管理者。 王誌學說:目前我國開發生產的綠色壹次性餐具按原料種類,可分為紙 漿類、稻殼類、稭稈類和澱粉類。我國現有上百家企業生產紙制壹次性餐具, 年生產能力約為30億只。 紙餐具的原料生產過程中汙染嚴重,成本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濕性較差,因此,它的推廣應用有較大的局限性,人們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別 處,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殼為原料生產稻殼類餐具,我國現在有十幾家這種 類型的企業,年生產能力約1.5億只;稭稈類餐具以農作物的稭稈為主要 原料,我國目前也有十幾個廠家,年生產能力達7500萬只;澱粉類餐具以薯類 澱粉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後可做飼料。總而言之,國家對綠色壹 次性餐具的研究與開發很重視,通過科技攻關、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科技發 展計劃給予大力支持,不少企業的綠色壹次性餐具的生產技術已比較成熟,具備了產業化的基礎。 武漢遠東綠世界集團公司就是以澱粉為原料,進行綠色壹次性餐具科技攻 關和開發,經濟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該公司總裁蘇笑海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他原來在湖北輕工學院學的是工藝美術,1984年進武漢大學讀的是哲學碩士 學位,後在德國學習和工作,歐洲的環境保護對他觸動很大,就萌生了回國搞 環保產業的念頭。蘇笑海告訴記者:我學過工藝美術,是位唯美主義者,我今 天投身綠色餐具這樣的環保事業,就是發端於我對美的最初認識;而美學的延 伸,說到底也是壹種哲學。 在1992年至1996年間,遠東綠世界公司開發的再生紙板壹次性餐具和葦漿 模塑成型餐飲具由於科技含量較低等原因,生產規模壹直未能擴大。1996年公 司派員考察了歐洲市場生物降解包裝用品的技術情況,認為開發植物澱粉生產 全降解壹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汙染”的壹種途徑。1997年,由壹批食品、化學、機械專家組成,公司重點投資開發了全降解壹次性餐飲用品,該項目 列入1997年度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 他們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內紙餐具的生產工藝進行了壹系列的創新:利用國內資源豐富的紅薯、玉米等澱粉為主要原料,代替了國外單壹的價格較高的

土豆澱粉;在紅薯澱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纖維,使餐飲具增加了明顯的強 度,再運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術使產品具有重量輕和柔軟性;增加強度表面噴塗 處理及整形的設備,使生產出的餐飲用品具有防水、防油、耐熱的功能等。蘇笑 海做了個生動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築材料中的鋼筋水泥,紅薯澱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攪拌進去的各種幹草和植物的根莖就是那鋼筋,這樣才能使餐具的強度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