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扯面怎麽做出

扯面怎麽做出

陜西扯面,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楨條面、香棍面等,據說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油潑面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於“煮餅”類中的壹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內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面”。據元代韓奕所著《易牙遺意》記載:“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劑。壹斤作十數塊。放在水中,候其面性發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清代朝廷大臣薛寶辰在其著作《素食說略》中記載更為詳細:“其以水和面,入鹽、堿、清油揉勻,復以濕布,俟其融和,扯為細條。煮之,名為楨面。”書中還指郵:“作法以陜西朝邑、同州為最佳。”關於楨條面的形狀,書中說道:“其薄等於韭菜,其細比於掛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其余如面片、面旗之類”。同樣壹塊面,能址抻成多種不同的形狀,可見技術的精湛非同壹般。

現今扯面的制法基本承襲舊法,和面時用鹽和堿面,以提高面團的筋韌性能,近10年來還有用“拉面劑”代替使用鹽堿的。如今扯面的形狀,有拉拽寬厚如腰帶的大寬長面,俗稱“biangbiang面”;有細薄似韭葉的二寬面;有細如銀針的龍須面;有粗繼如筷子的箸頭面;有三棱形似寶劍的劍刃面;有拽成短節的“空心面”。

烹調方法:水煮、油潑

味 型:鮮香味、酸辣味、香辣味

原 料:面粉25kg,菜籽油、香醋、醬油、食鹽、辣面、青菜、 蔥花、純堿適量。

制作工藝:

1、和面:用溫開水化開鹽水和面,水分幾次倒入,先拉成面絮,後搓成塊,再蘸水調軟。每25kg面用12.5kg水、750g鹽、堿面100g反復折揉後,過10分鐘,再分批搓成大條,揉好,抹上油,再揪成100g重小劑子抹油搓成小條,用濕布蓋嚴待用。

2、抻面:(1)箸頭面:將面條搓細(約5—8條),用兩手輕輕扯長,再將“面頭”平列起來,用兩手將面提起用力扯,隨即在案上彈壹下,兩臂張開再壹扯,然後用右手將面的兩頭捏住提起,左手食指、中指伸入折處,略加彈動將面條分開,兩手伸開徐徐向外伸扯,再用左手無名指、小指把面條中間掛住,將左手食指與中指原掛的面頭交到右手,再左右向外伸扯,如此兩三次,即成箸頭細面,隨手投入開水鍋煮熟即成。(2)油潑面(即較寬條的扯面):將小條用手壓扁搟成寬片,在寬片中間用小搟杖橫壓壹道紋,雙手左右分開扯成寬面片,再順中間壓紋處劈開,投入開水鍋裏煮熟,撈在碗裏。(3)潑油:面上放適量幹辣面、蔥花,將燒開的火花油猛潑入碗裏辣面上即成,潑面時面上可放各種時鮮青菜,如韭菜花、香椿、豆芽、青菜等,喜食辣子者還可放些油潑辣子。

米醋、醬油、食鹽、花椒油混在壹起作調料,但調料須在潑油前和煮好的面調勻,這樣可以使味入面內。

風味特點:面長不斷,光滑筋韌,油香撲鼻,酸辣味美。口味也可隨各人嗜好而定。

繼承創新:用此法還可制成臊子扯面、炸醬扯面、炒蛋番茄扯面、羊肉燴扯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