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約10000。生活在臺東平原北南鄉壹帶的先民,包括石生知本系和竹生王楠系。清朝康熙年間,他們被封為“北南王”,鄰近的阿美族、排灣族都向他們進貢。北南族之所以有這樣的實力,是因為它維持著對男性的訓練制度,流行的“幼猴祭祀、大獵祭祀”就反映了這壹現實。祭司和領袖建立在國家內部,他們信奉傳統宗教和天主教。手工藝品是藤籃。
北南民族,古稱普悠瑪,位於臺東平原北南鄉,人口壹萬余人,是所有高山族中漢化程度最高的民族。北南族是母系社會,男女婚姻是從男方到女方家。但由於社會變遷,母系社會的特征逐漸融入父系社會的體系中。
北南人以務農為生。根據他們祖先的神話傳說,他們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史聖的“知識基礎系統”和朱升的“南王系統”。部落裏有牧師和首領。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負責驅邪、治病、祈福。後者負責政治和軍事領導。
北南族的傳統宗教非常流行。如今,每個村莊仍有傳統巫師治病、驅邪、進行生活習俗。
祭祀包括除草祭祀、海上祭祀、豐收祭祀、猴子祭祀、狩獵祭祀和喪葬祭祀。
在傳統服飾中,女性穿著白色和黑色的上衣,胸前有漂亮的刺繡口袋,以及刺繡裙子和綁腿。男人穿藍色、黑色和白色的夾克衫,搭配繡花打底褲,老人則穿菱形圖案、以紅色為主色調的露肩夾克衫。手工藝品的特點是精美的藤籃。
北南民族人口約8000人,居住在8個村落,分布在南溪以南、本溪以北的山墻沿海地帶。也就是臺東縱谷南部,現在屬於臺東縣北南鄉。這裏大部分地方都是懸崖和石墻。據乾隆《鳳山縣誌》記載。陸生錄》“只準杉船上涉水路,...從敦吉湖到木偶山,兩天就能到達。吳頭盤旋,好走。在這裏,翻山越嶺,爬藤都難。”可見北南人的生存環境之惡劣。還有壹些佩爾南人散居在半島。地理上,他們靠近海邊,但他們更喜歡山地狩獵。男人的成年儀式之前是大狩獵。小米豐收節過後,會有為期三天的祭祀狩獵。葬禮儀式後,狩獵也被允許作為解除哀悼的最後儀式。這些都顯示了狩獵在裴南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們佩南民族的狩獵場,屬於每壹個公廟(會所,部落活動的場所)的公共財產,也是靈宅單位(祭祀祖先的構築物)的財產。每次狩獵結束後,獵人都要把獵人的顎骨獻給靈房,以示對祖先的真誠崇拜,也希望祖先保佑他們狩獵平安,收獲豐碩。
過去與汝凱、排灣列為壹族,1954確認為獨立族群。民族權利由長女繼承,家庭生活偏向母親,是高山族。社會非常重視長女家庭和男性年齡階層組織。清朝康熙年間,朝廷因幫助滿清政府平息兵變而賜官捕服飾,也促進了培南人及鄰近排灣族服飾的世俗化。
北南人自稱普悠瑪,所以翻譯過來就是“飄馬”人,意思是“我們”,也等於“人”。他們居住在臺東平原北南鄉壹帶,與阿美族、布農族、汝凱族、排灣族相鄰,人口只有壹萬多人。他們雖然人少,但壹直是壹個很強勢的族群,在臺灣省東海岸很有勢力。北南族的原始繼承法是以母系為主線的,即母女互相繼承,接受家業。如今,受漢族宗法制度和陸凱、排灣族(長系家族,不分性別)二元制的影響,通婚的逐漸增多,收養的逐漸減少,母系制的基礎開始動搖。北南人思想比較開放,與其他民族交往和諧,在文化上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他們通過中國化逐漸走向現代社會。即便如此,柏南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依然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