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北京有哪些有名的小吃

北京有哪些有名的小吃

北京烤鴨:有“天下第壹美食”之稱,為譽滿中外的佳肴。北京烤鴨有燜爐烤鴨和掛爐烤鴨。燜爐烤鴨是憑爐墻熱力烘烤鴨子。爐內溫度先高後低,烤出的鴨子外皮酥脆,內層豐滿,肥而不膩。掛爐烤鴨是用棗、桃、梨等果木燒烤鴨子。所烤鴨子也是外焦裏嫩,而且有壹種特殊的香味。

北京涮羊肉:以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之閹割綿羊為最佳。取其磨襠、大小三岔、黃瓜條、上腦等部位之肉,約13斤左右。每斤肉切出壹寸寬、四寸長之片約80片。所用佐料有芝麻醬、醬油、醬豆腐、韭菜花、鹵蝦油、香菜、蔥花等。鍋底有海米、口蘑等。同時還佐以粉絲、白菜、凍豆腐、糖蒜等清口之物。

北京烤肉:包括牛肉和羊肉。烤法是用壹種烤肉專用工具——鐵炙子。它是由熟鐵制成直徑約二尺的圓鐵盤,下面燒木柴,上面烤肉。先將肉片放入調好的佐料中浸透,桌上放鐵炙子,鐵面用羊尾油擦拭,下面用松木或松塔燒火,上面放蔥絲,把浸好佐料的肉片放在蔥絲上,用特制的長約壹尺半的大筷子翻動,待牛肉呈現醬紫色,羊肉呈白色時,即可食用。邊翻邊吃。

北京水餃:是壹種北方食品,叫做“扁食”,老北京滿、蒙旗人稱“煮餑餑 ”,視為美食,俗語說“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餃子按其包餡可分種: “葷餃子”:羊肉白菜餡、豬肉韭菜餡、牛肉酸菜餡、牛肉芹菜餡、豬肉冬筍餡、牛肉胡蘿蔔餡、豬肉三鮮(茭白、冬筍、玉蘭片)餡,此外還有海參、蝦仁、玉蘭片三鮮餡,雞、鴨、口蘑丁三鮮餡等。“素餃子”:即全素煮餑餑,以炸貨(如油果、炸豆腐)、黃花、木耳、香菇、胡蘿蔔、大白菜為餡。

鍋貼兒:將生餃子在鐺上烙成壹面焦,謂之“鍋貼兒”。

褡褳火燒:有葷素兩種。這種長方形的火燒互相粘連在壹起,就像舊時裝錢物的“布褡褳”,故名褡褳火燒。其味道與餡餅差不多,只是形狀不同而已。

水晶門釘:北京風味小吃中有鹹鮮味的門釘肉餅,還有壹種香甜風味的水晶門釘,它用發面制成,制作時將發好酵的面加適量堿面和白糖揉均勻,用白面平鋪在紙上,上籠蒸過取出,晾涼後搟碎過籮,用豬板油切小丁,青紅絲,瓜子仁、葡萄幹與白糖和糖桂花壹起搓勻成水晶餡。用發面包成6.6厘米高,3.3 厘米粗,頂子上頭為圓球形狀,收口朝下,入籠蒸熟。水晶門釘顏色白凈,餡兒呈半透明狀,松軟油潤,甜香可口,門釘肉餅是清真的回民食品,水晶門釘則為漢民食品。

北京年糕:花色品種很多,僅涼糕的品種就有盆糕、餡糕、米糕、豆面糕、塔糕、艾窩窩、豆渣糕、卷糕、藕絲糕、粽子等十多種。涼糕用料有整米、碎米、米粉之分,成熟方法也有蒸煮之別。

艾窩窩最為典型,形似大元宵,是將江米蒸熟,揉成圓團,再把由白糖、芝麻、山楂、豆沙做成的餡包在裏面,外皮滾些幹熟米粉。民間有句順口溜:“白粘江米入蒸鍋,什綿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驢打滾兒”,用豌豆粉和黃豆粉(也有用江米粉的),混合蒸熟,卷上豆沙餡,再滾於炒豆面中成型,賣時切段。民間稱說是“紅糖水餡巧安排,黃米成團豆裏埋”。

炸醬面: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鐘。這時,肉丁被黃醬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溢。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豆芽菜、青豆嘴、小水蘿蔔纓和絲、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

麻醬面:即芝麻醬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便飯。面條煮好從鍋裏撈出放入冷水中泡涼,澆上芝麻醬(放鹽,以水調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熱放入醬油內)、米醋,再放上腌胡蘿蔔絲、青蒜、小水蘿蔔絲、豆芽菜、香椿芽等。吃起來有如扒糕、涼粉的風味。

鹵面:俗稱“打鹵面”。打鹵通常是以煮豬肉的湯或以羊肉煸鍋,放入黃花、木耳、蘑菇,勾芡後潑上雞蛋花兒。也有不勾芡的,湯內加鹿角菜,成為清湯的澆汁,稱“氽兒鹵”。

螺螄轉兒:半發面抻成細條,放入芝麻醬與花椒鹽,盤在壹起,如螺螄狀。把它摁平了,先在鐺上烙,後在碼道烤,烤好後外面脆面裏面暄。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再烤壹兩次,叫“幹蹦兒”,用手壹拍就碎,吃著蹦焦酥脆。

蕓豆卷:蕓豆卷本是民間小吃。據傳清光緒年間壹個夏日,慈禧太後偶爾聽到紅墻之外有銅鑼聲和吆喝聲,遂問是做什麽的,並喚來賣貨人,品嘗了他的蕓豆卷,覺得好吃。於是將此人留在宮內為她專做小吃,蕓豆卷也就成為清宮禦膳珍品。

豌豆黃: 將豌豆煮爛,去皮,加白糖、桂花、小棗成糊狀,點以石膏,冷卻後切成方塊,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它是北京的傳統夏令消暑小吃,曾是清宮禦膳名品。

豆汁兒:壹種典型的北京食品。用做綠豆粉或團粉的粉漿,經過發酵而成。食用前,用鍋煮沸。喝時有種特殊的酸味。喝豆汁兒時壹般也配食焦圈兒和辣鹹菜絲兒。

焦圈兒:又叫“小油鬼”,象手鐲樣的雙條面圈,油炸時間稍長,呈褐色時才出鍋,吃起來焦脆酥香。從前北京粥鋪的早點,講究吃馬蹄燒餅夾焦圈兒,喝甜漿粥;喝豆汁兒時壹般也配食焦圈兒。焦圈兒是從清宮禦膳房傳出來的食品。

薄脆:薄脆也是壹種油餅,不過這種油餅特別薄,甚至可到“透明”的程度,吃起來特別脆,故名“薄脆”。

燜子:也是用團粉做的,質軟、透明,既象涼粉,又象豆腐。也是切成小片,放在平底鍋裏煎,只用素油。

灌腸: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也是壹種大眾街頭小吃。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灌腸分兩種:壹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凈,以優質面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制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另壹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灌腸外焦裏嫩,用竹簽紮著吃,頗顯特色。

油茶: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面茶:面茶與“茶”無關,是用小米粉和敉子粉熬成的壹種較稠的粥。盛在碗裏加壹層芝麻醬和少許花椒鹽。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壹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麽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嘗面茶的風味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