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通貨膨脹和俄烏沖突的爆發,幾乎所有農產品都大幅漲價,尤其是小麥和玉米。
但相對於玉米和小麥,大米的價格壹直比較穩定,成為糧田的錨。
然而,最近人們開始擔心國際大米。
1,米價漲了。
壹直以來,市場的關註點主要集中在玉米和小麥上,大米的收藏相對較低。
但就在人們收獲玉米和小麥的時候,國際大米已經悄然開始上漲。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國際米價連續5個月攀升,達到12月高點。
國際大米價格的上漲並非毫無征兆。
壹方面,需求在上升。
小麥和大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兩種口糧,但小麥的消費量高於大米。此外,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主要的小麥出口國,因此沖突爆發後加劇了小麥的供需緊張。此外,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印度受極端天氣影響暫停小麥出口,因此小麥價格率先上漲。
口糧供需緊張引發各國糧食保護主義急劇擡頭。在小麥供應持續短缺的情況下,許多國家開始考慮尋求大米作為替代品,因此對大米的需求也相應增加。
另壹方面是成本的推高。
去年以來,全球化肥價格不斷上漲,推動種植成本上漲。
除了小麥、玉米和大豆,大米也受到影響。
例如,泰國相關機構表示,化肥成本上漲對該國農民影響很大,化肥用量減少可能導致水稻產量下降。
同樣,菲律賓也預測,由於化肥價格上漲,今年的水稻收成可能會下降。
5月底,泰國想聯手越南提高大米價格,就是為了應對種植成本的上漲。
2.下半年米價持續上漲?
大米作為兩大口糧之壹,壹直以來都比較穩定。盡管另壹種口糧小麥的價格飆升,但大米的價格波動不大。
最近國際小麥價格也是變幻莫測,壹會兒大跌,壹會兒又漲,嚇人壹跳。
就在小麥價格還沒有穩定下來的時候,聯合國糧食署和世界銀行最近聯合預測下半年大米價格將會上漲。
原因之壹是全球能源波動更加劇烈,進壹步威脅化肥生產。
煤和天然氣是生產化肥的主要原料。隨著俄烏沖突的不斷推進和制裁的不斷升級,全球煤炭和天然氣的供需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有所加劇。
為了盡快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歐洲正在大規模采購天然氣。
今年6月,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首次超過了俄羅斯,俄羅斯主要供應給亞洲。
隨著歐洲不斷“搶氣”,天然氣價格自然上漲,交易商更願意賣給出價更高的人,從而造成歐洲“搶氣”,許多新興國家面臨氣荒、停電的風險。
另壹方面,除了“搶氣”,全球早已掀起了壹股“搶煤潮”。
在過去的10年裏,歐洲的煤炭消耗量壹直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環保的清潔能源。
然而,隨著天然氣價格的飆升,許多歐洲國家開始重啟燃煤電廠,以增加燃煤發電量。
美國重要煤炭產區價格已升至205年以來最高水平,亞洲基準煤價也創歷史新高。
煤炭和天然氣價格的進壹步飆升進壹步推高了化肥的成本。
第二個原因是需求持續增長。
雖然最近玉米和小麥價格有所下降,但與往年相比仍處於高位。
壹方面增加了糧食供求風險,另壹方面也使得養殖成本不斷上升。
市場普遍認為,國際糧價很難在短時間內回落至正常水平,這意味著小麥和玉米將持續高位,因此部分大米將不可避免地流入飼料。
在這種動蕩下,大米漲價成為焦點。
3.米價上漲引發的擔憂
人們之所以擔心米價上漲,是因為壹方面,另壹種口糧價格波動較大,後續不確定因素較多,小麥價格會如何變化還很難說。此時,如果再有壹次口糧上漲,無疑會加劇糧食危機的風險。
另壹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引發糧食危機,壹些主產國開始限制大米出口。大米價格壹度飆升至1,000美元/噸。
目前,雖然亞洲幾個主產國對大米出口沒有限制,但隨著大米價格的上漲,以及下半年亞洲糧食價格大概率繼續上漲,市場擔憂或對糧食出口構成威脅。
特別是作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的大米出口量約占全球大米貿易總量的40%。因此,繼小麥出口禁令發布後,市場擔心印度下壹步將對大米實施出口限制。
但是,目前似乎沒有這樣的跡象。壹方面,印度大米庫存處於高位,其國內米價並未出現大幅波動,整體仍處於低位,無需限制大米出口;另壹方面,大米需求的上升並不是口糧需求的增加,而是飼養需求的增加。
但鑒於其營養價值和能量價值,並不具備大量替代的潛力。
另外,大米的主產區主要集中在亞洲,亞洲大米基本自給自足,對外依存度不高,所以沒有供需層面的拉動,大米市場的波動在沒有極端外部沖擊的情況下,經不起太大的風浪。
更多資訊,歡迎收藏《農業新概念》,了解新時代三農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