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小學二年級關於夏至手抄報內容

小學二年級關於夏至手抄報內容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壹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壹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壹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壹天短壹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壹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壹屬陰壹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壹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壹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壹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壹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壹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裏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的習俗壹

 冬至餃子夏至面

 農歷五月間(陽歷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壹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饑餓。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壹)吃涼面(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諺雲:‘冬至餛飩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在民俗回歸的當下,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壹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老北京夏至最愛炸醬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在民俗回歸的當下,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壹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面館人氣很旺。無論面館的四川涼面、擔擔面、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面等等,各種面條都很“暢銷”。

 西北有些地區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區如陜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夏至習俗二

 壹些地方還流傳夏至食狗肉的習慣。吃狗肉能強壯身體,史記雲“秦人以狗禦蠱,俗謂夏至宜食狗肉”。意謂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適宜食狗肉,以增強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習俗壹直沿襲至今。

 “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農歷夏至日,廣東陽江有襲數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補身這壹民間風俗。

 夏至這天,在陽江的壹些鎮上的農貿市場,往日的豬肉攤檔,大部分掛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攤檔豬肉狗肉壹起賣。當地市場管理人員稱,平日裏這個農貿市場能銷售四十頭以上的豬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為主要肉食的豬肉上攤只有十多頭,上午還沒看到牛肉上攤,原因是當地群眾每年夏至吃狗肉已成相傳成習。“掛豬頭,賣狗肉”,成為夏至廣東陽江地區肉菜市場壹道獨特的風景線。

 陽江人對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熱衷?當地流傳著這樣壹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壹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壹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與民間傳統不同的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戶戶在夏至日殺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復存在。然而,家家戶戶吃狗肉的習慣依然如故,區別只在於買吃的比殺吃的多。當地群眾說,平日裏生意再不好的狗肉店,夏至天也能賺個滿堂紅,狗肉的價格也跟著大幅上漲。

 夏至習俗之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節的隆重程度不亞於端午節。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以祈求消災年豐。除了祭祀外,朝廷還用歌舞禮樂的方式,祈祝國泰民安。到了宋代,從夏至這天開始,朝中百官還要放假三天。而遼代時婦女則互贈粉脂囊,用來除去身上的汗漬味。

 朝廷對夏至如此重視,民間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農民則忙著祭祀神靈,名曰“祭天”,以祈求風調雨順。這祭天也南北有別,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幹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澇災。時至今日,許多地區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習俗。

 夏至習俗之忌諱剃頭理發

 這是在清朝時期的壹項習俗禁忌。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也就是是說,在夏至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要按時起居,不準口出誑語罵人,當然也不要剃頭理發。據說,夏至日剃頭理發會破運。

 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間,尤其對於農民來說,是最忌怕在夏至日這天有雷雨天氣。民諺稱:“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這對於靠天吃飯的農家人來說,無論是幹旱還是伏熱,都是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舊時,人們希望在夏至裏別打雷、別下雨。

 夏至各地的習俗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壹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壹年的這壹時節鹿角開始脫落,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註意保護陽氣,著眼於壹個“長”字。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涼面煙臺萊陽壹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煙臺龍口市)壹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稭編壹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壹次壹次地向嘴裏撈,既吃了麥粒,又是壹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壹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面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煙臺招遠吃水餃,濱州無棣習慣吃面條、豆湯和面棋子,濟寧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裏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壹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