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非常多的民間傳說。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民間傳說故事似乎正在被逐漸遺忘,我整理了幾個關於除夕的傳說故事,壹起來看看吧~
壹、“年”的傳說故事
在太古時期,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恐怖,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壹天換壹種口味,從磕頭蟲壹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也就是平年壹年,或366天閏年)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壹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壹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壹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壹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蔔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壹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壹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壹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裏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壹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裏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麽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壹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壹個村子裏。壹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壹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裏點了壹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裏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二、七郎射夕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有壹個妖怪叫“夕”。這家夥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有個叫七郎的獵人,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七郎找“夕”找了壹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壹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壹箭就把“夕”射死了。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三、熬年守歲的故事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壹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壹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壹天換壹種口味,從磕頭蟲壹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壹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壹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壹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壹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蔔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壹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壹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壹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辭舊迎新,吃團圓飯,慶賀新年。中國人是最講究家庭成員互敬互愛,中國老人最開心的是,子孫滿堂,***敘天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