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米
今天,大米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主食。但在唐宋以前,稻米並不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稻米的崛起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從西北的黃河地區向東南的長江地區逐漸轉移的過程。隨著稻米在中國人主食中比重的上升,經濟重心逐步從幹旱的黃土高原向濕潤的長江中下遊地區轉移。
相比起北方主要種植的粟、豆和黍等作物,稻米的單位畝產量更高更穩定,以稻田為核心的南方農業潛力更為發達。隨著東晉、南宋等南方政權帶來的大量北方人口對江南田野的開發,江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賦稅之源。《新唐書》就明確提出,關中號稱沃野,所出不足以給京師.....轉漕東南之粟。這裏所說的粟,顯然是指代東南出產的優質稻米。
2、大麥和小麥
野生的大麥和小麥是否是從中亞傳入,目前沒有明確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雙麥的大規模種植和加工技術和中亞有壹定的聯系。所以,大麥和小麥直到漢代才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普遍種植。
麥的優勢在於它與粟和黍的生長周期不同,在粟和黍等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提供救命口糧。漢代生產技術的發展解決了種麥必須的灌溉和磨粉難題,這就是的小麥的種植迅速鋪開。不過在漢朝面食依舊只是豪門專享,普通人只能以脫殼後的大麥煮熟而成的麥飯為食。
3、大豆
在史前時代,大豆主要種植在我國東北地區。隨著人類的不斷選育培養,大豆裏的油性成分不斷增加。到了戰國時代,被古人稱之為“菽”的大豆開始取代黍,稱為和粟並列的重要作物。
在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談到農業,幾乎都會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樹藝聚菽粟。《荀子》裏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戰國時代,菽粟就是糧食的代名詞。
4、粟
粟是中國人第壹種馴化成功的重要作物,其野生種即為中國地區廣泛分布的狗尾草。今天有些史書裏將粟和黍並列。其實兩者並不完全相同。粟的種子帶有壹層硬殼,脫殼之後稱作小米,而黍的種子煮熟後有粘性,在今天通常稱為黃米。
因為粟有壹層硬殼保護,所以能夠長期儲存,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中國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元朝《農書》記載:五谷之中,唯粟耐陳。粟的硬殼可以防黴變蟲蛀和腐敗,有利於長年儲藏。今天的考古發掘中經常會發現先秦乃至石器時代所儲存的粟。
5、芋頭
薯和芋等植物的塊根,在今天只是作為蔬菜食用。但它們的確是中國最早的主食,沒有之壹。在中國先民成功馴化狗尾草為粟、成功馴化野生稻谷之前,就已經學會了種植塊根類植物作為主食食用了。近代的臺灣原住民,在沒有接觸漢人以前,就以種植芋頭為生。
大者有七八斤重,食用的時候將芋頭埋入灰燼裏煨熟,然後聚集全社分而食之。在中國各地還保持原始生活狀態的部落裏,依靠塊根植物生活的例子屢見不鮮。塊根類植物作為農作物好處很多,如種植簡單,烹制方便,含有較多的澱粉可以提供能量等。缺點則是中國本土的塊根植物含水較多,儲存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