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人壹看就不習慣這頓飯。有人說這飯叫菜飯,也有人說叫瓜菜代,意思是山區窮,吃不起幹凈飯。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也有失偏頗。現在的人吃米飯和白面,卻不忘過去的燜飯。現在吃燜飯是為了改善夥食。現在吃燜飯不省錢。在這裏生活工作過的人,不管是在山南還是在海北,逢年過節總會想盡辦法吃壹頓家鄉飯。在這裏指揮戰鬥的老將軍,外出打工的老幹部,回來看望這裏的村民。他們總是點壹道著名的燉菜。
燜飯是壹個種類繁多的系列食品。土豆燜飯有幾十種,豆角燜飯,蕓豆燜飯,榆樹葉燜飯。小米不管是哪種主料,只有配料不同,以配料的名稱命名,體現各種風味。如土豆燉飯,俗稱山藥幹飯;蕓豆燜飯又叫大豆籽幹飯...妳可以有什麽就做什麽,也可以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根據條件,根據需要,根據客人的要求。
燜飯,有時會把土豆、豆子等食材放入鍋中燉,比較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吃的時候有選擇,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燜飯好吃,關鍵是要在“燜”字上下功夫。燜字有火,燜飯壹定要用火,最好用柴火。靖西多為山區,平川耕地少,多掛在山坡上。廣闊的山野裏有各種柴火,取暖做飯都不用花錢。所以家家炕前都有固定的柴火竈,飯做好了,炕也暖和了,壹舉兩得。柴爐燜飯最香,最標準,最有特色。
燜飯,看似簡單,燉起來也不容易。往往不是生的就是爛的,硬的還是軟的。當地有句順口溜:“壹個村姑會做飯,上面生,下面爛,中間兩尺半。”沒有人想成為這樣的女生,每個人都想被別人誇:這頓飯真的很好吃!
燜飯的關鍵是水火,多少米放多少水,在妳手裏是肯定的:沒水很難吃,老人吃不了;水太多把飯變成粥,年輕人不喜歡。大鍋飯難做,做的恰到好處。有經驗的人也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加水或減湯,做到恰到好處。
另壹個關鍵是火。先用大火煮,八成熟時再用小火煨。燉是最後壹個環節,有很多細節在裏面。是好是壞。直到房間裏都是香,馬上關火。如果妳聞到了,那就太多了。
燜飯的燉法不壹樣。有的人先煮好食材再放米飯,有的人先煮好米飯再放食材,有的人同時放鍋。比如黃豆籽是幹飯,也就是蕓豆燉飯,妳必須先把黃豆籽煮九次,直到可以吃了,湯也紅了,再把飯煮熟。大米煮到八分熟時,放入榆樹葉兒,小米煮到九分熟時,將大米和榆樹混合均勻,再小火煨壹會兒。土豆幹飯就不壹樣了。土豆和小米幾乎同時放入鍋中。土豆放進去後,淘米後米飯放入鍋裏。土豆飯要不軟不硬。
燜飯,大多是鹹飯,別忘了放點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