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參壹般需要3-5年的生長期,且大多生長在水深5-6米至20米的深海中,生長周期長,不便於采集和捕撈,所以每年的收獲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近年來,我國海參人工養殖產業發展迅速,為海參規模化養殖提供了成熟的技術和充足的魚苗。根據不同沿海灘塗和島嶼港灣的地理優勢,各國漁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總結和探索了各種海參人工養殖新技術。
海上筏式養殖
筏式養殖,海參是在類似養魚的籠子裏人工養殖的。筏式養殖的海域最好選擇三面環山的優良港灣,背風流緩,水深5-9米。網箱由厚度適中的板材或圓木制成,邊長4米或6米,高度根據海水深度和潮差為3-4米。
每年春秋兩季,海水溫度達到8-12攝氏度時,是投放海參苗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養殖車間的海參苗數量大概是每公斤200-400只,因為個體大,身體壯。此時成活率可達95%以上。這樣壹個6米見方的籠子,每公斤可以放200個左右的海參籽,20-25公斤。
在餌料和浮泥較多的海域,網箱上的食物基本可以滿足海參的需要。如果妳發現食物不夠,妳應該餵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水流平緩的海域,拖壹些富含微生物的泥沙來補充,或者用藻類做壹些人工合成的餌料來投餵。平時要定期檢查籠子是否損壞,及時清除魚苗、螃蟹、海星等天敵,以及牡蠣、海綿等。
筏式養殖海參最大的優點是管理方便,收獲率高。壹般需要2年左右才能收獲成品海參。
海灘圍欄法
有蝦池和鹽池的地方,稍加改造就可以養殖。也可以在沙灘上挖個民用池。通常選擇不容易被風浪破壞的海灘建池。泳池的大小和形狀取決於地理環境。壹般要求長不小於50米,寬不小於30米,最低潮時水深在0.8-1.3米之間。“圈養池”設有壹個或多個進出水閘門,閘門處要安裝過濾網,防止魚類和各種敵人進入。
池底模擬海底自然形態,石頭和空心磚堆成長脊狀,並留出空間供海參生活和安家。為了盡量保持海參在池塘底部的原生態環境,要移植海帶、裙帶菜、紫菜、附著矽藻等各種海藻。播種前,繁殖場要消毒,暴曬。壹般用石灰水消毒。
池塘中的種子密度壹般為每平方米10-15粒。灘塗圈養的換水主要是利用海水波動的潮差換水,也可以人工換水。壹般要求日換水率在1/3-1/4左右。圈養海參的餌料以天然餌料為主,根據季節水溫、海參個體、放養密度適當添加合成餌料。
圈養海參具有投資小、管理方便、貼近自然環境、回收率高、生長快等特點。圈養海參的生長周期壹般在兩年左右。
海底播種方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彌補海參自然繁殖的不足,通過人工投放海參苗來增加海參的密度,從而增加海參的產量。在水溫適宜、自然水溫達到8-10度的春秋兩季,選擇陽光明媚、風平浪靜的日子,將2-3厘米以上的海參苗放入網袋或竹籃中。潛水員會潛入海底,把它們放在巖石中間,讓它們自己爬行,自然撤離,自由選擇地方安家。底播密度壹般為每平方米6-7個。底播時要註意池內溫度與海域溫度的溫差,壹般不能超過2度。海域,流水要平緩,餌料要豐富,敵人傷害要少。礫石和沈積物交替的海域。
該方法的主要特點是簡單易操作,成本低。海參生長在自然環境中,生長速度快,兩年即可收獲。
壹般情況下,筏式養殖與灘塗圈養相結合,筏式養殖與海底播種育苗相結合是比較科學的養殖方式。
海參人工養殖是近年來新興的海水養殖項目。由於水產養殖技術的成熟和水產養殖面積的快速發展,現已發展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將對海參的人工養殖和海參的深加工綜合利用產生重要影響,迎來我們生活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