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妳吃過簸箕嗎?妳覺得好吃嗎?

妳吃過簸箕嗎?妳覺得好吃嗎?

用簸箕做飯聽起來很奇怪。其實是粵西著名的傳統小吃。它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比如白餅、鹹餅、餅饃等。許多人可能想知道為什麽壹種好的小吃會帶有簸箕這個詞。

畚箕其實指的是用竹簽做成的蒸籠,類似於蒸饅頭、餃子的蒸籠。簸箕煮飯真正的主料是大米磨成的米漿,應該選用優質好米,而不是陳米。好米磨出來的米漿,香味濃郁,吃起來Q彈脆有嚼勁。

以前人們在用簸箕做飯的時候,會提前把大米泡在碗裏,讓米粒吸收足夠的水分,然後用手磨成米漿,這樣磨出來的米漿非常細膩,做出來的簸箕又好吃又順滑。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為了追求效率,人們用石磨代替了手工研磨,容器也從簸箕變成了鋁制或不銹鋼的炒菜鍋。有些人會在研磨的過程中加入壹定比例的粉狀石灰,讓簸箕的味道更加爽口。

要說小麥覺得簸箕做飯好吃,答案是肯定的。以前大學室友每次放假回來都會帶自制的簸箕炒菜給大家嘗嘗。現在還記得剛開始看到簸箕炒菜的驚喜,又白又滑,像壹個個厚厚的腸粉疊加在壹起,嫩滑,嘗壹嘗,軟滑不粘牙,加上秘制的醬汁,又香又有層次感,味道至今難忘。

在廣東,有1/3以上的地區,有壹種傳統美食,就是搖旗做飯。只是方言名稱不同而已。我記得有人稱之為高培,有人稱之為鹹蛋糕,或白蛋糕。目前,我們知道這些名字,但其他的已經被遺忘了。

簸箕好吃嗎?個人覺得很好吃!或許通過下面的介紹,妳也會喜歡上這種傳統小吃。

用簸箕做飯有點像北方的涼粉,不同的是味道比它更韌。也有點像腸粉,廣東的,原料都是用米漿蒸的,只是簸箕比較厚,是十幾層的腸粉。

對了,簸箕炒菜和潮汕地區的餅比較接近,原料和制作工藝都差不多,只是炒菜工具和吃法略有不同。

前者使用的烹飪工具是竹制的容器,類似於蒸餃的蒸籠,但要大幾倍,密封性更好!在此基礎上倒入準備好的米漿煮熟,也就是蒸熟,用簸箕煮熟!這道菜的名字由此而來。

-註意米漿

需要用新米,不要用陳米,前者有米香味,蒸出來味道黏黏的,有嚼勁!

泡壹晚上吸收足夠的水分,第二天壹早用石磨磨成米漿,其中水的比例是關鍵。少了就很難蒸出來,多了就很薄,不成型。

準備米漿的時候需要加壹點鹽,讓它有底味,蒸出來有韌性!然後加入適量花生油增香,還有壹個好處,成品好吃不粘手!

-註意操作

整個過程很復雜,我很佩服過去的工匠們的耐心。米糊不能倒在簸箕裏煮,要少量多次煮。每次都是倒壹層薄薄的米糊進去煮,然後再倒米糊就可以了,這樣循環7~9次!

妳為什麽這麽執著和死板?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極致的品味和味道。如果壹次放太多,不僅難煮,而且中間的米漿又濕又粘,吃起來黏糊糊的。而多次放進去,就是為了讓味道層次分明,保證每壹口都好吃。也許這就是工匠精神吧!

-註意調味汁

蒸熟後色澤潔白如雪,層次分明,分塊,撒上熟白芝麻和金黃香脆的蒜頭,撒上醬油增加黑豆的香味,熟花生油拋光出油,香味醇厚!

壹入口就能感受到它的清爽和堅韌,帶著濃濃的米香,然後依次展現調料帶來的香味沖擊,在口中綻放!

這裏用的醬油需要釀造,還是老抽醬,味道更好。用的油壹定是花生油,足夠醇厚,是其他食用油無法比擬的。大蒜可以切細,生吃拌芝麻油,也可以炸得金黃。兩者的口味很不壹樣。如何選擇因人而異,不要強求。

-現在的做法很現實,在家也能輕松制作。雖然比傳統的好吃,但還是挺好吃的。

▲米漿攪拌:不需要大米來磨米漿,可以用粘米粉和生粉來做。兩者的比例是5: 1,也就是說,如果粘米粉是500g,妳需要加入100g的澱粉混合,然後加入兩倍於面粉量的水,最後加入鹽和花生油制成米漿。

提醒:如果要做盤子,兩種粉的用量都是250克。

▲調醬:妳需要將大蒜切成粉,用等量的花生炒至金黃酥脆,連同油壹起倒入碗中,加入炒好的白芝麻,倒入醬油,用蠔油和香油拌勻。

▲蒸好的米漿:不用簸箕做容器,用大鐵板上油防粘,分三次倒入米漿,每次等量。水燒開後,將第壹次米漿倒入鐵板,蒸2~3分鐘。時間到了,倒第二次米漿蒸,以此類推。

如果不怕麻煩,分5次以上蒸米漿,口感不是壹般的好。

▲澆醬:將蒸好的豬排放涼,用刀切成塊,澆上調好的醬料。

她廚房(完)

簸箕炒菜是粵西漢族的傳統小吃之壹,在茂名、電白、高州、化州、濉溪、連江、吳川、雷州、徐聞、湛江等地十分流行。它以竹竿做成的簸箕而聞名。墊好的米粉放在簸箕裏煮,壹層煮好後再逐漸加入,壹般三層以上。待米線全熟,用刀切成方塊,表面抹上香油、芝麻、蒜泥(也就是蒜雞油)。入口細膩有彈性,軟滑不粘牙,配合秘制醬料,香而不膩,口感絕對難忘。

主要材料

大米,生粉,芝麻,秘制香油。

1

稱取粘米粉、熟面條和鹽,混合。

2

加水攪拌至無幹粉顆粒,再加入花生油,攪拌均勻,蓋上保鮮膜,室溫靜置30分鐘。

鍋中加入半鍋水,放入蒸鍋,依次刷薄油碟,蓋上鍋蓋,大火燒開。

轉中火,開蓋將1和2勺米糊從側面舀入盤中,用勺背攤開,蓋上鍋蓋蒸十幾秒。

待米漿凝固後,繼續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米漿逐層蒸熟。

倒入剩余的米漿,凝固後繼續蒸5-10分鐘。

蒸熟後立即揭開蓋子,完全冷卻後用刀切開鉆石方塊。

小火煸炒白芝麻至微變色,聞到芝麻香味關火。

制作調味醬:將1小勺香油、1小勺醬油和1小勺花生油混合均勻。

其實簸箕做飯在粵西是很特色小吃的。我相信很多地方都吃過這種簸箕炒菜,因為味道很好。

吃過簸箕的人都知道,它的味道很特別。咬在嘴裏很有嚼勁,香味四溢。可以抹上香油和醬吃。很多醬料都是秘制的,所以妳會發現走到哪裏味道都會不壹樣。

帶醬的味道很q彈,但是妳吃過簸箕炒飯嗎?其實也很好吃。那味道叫壹個香,尤其是加了辣椒醬的味道最好。我不知道妳喜歡哪種方式。

不要小看這樣壹個簸箕的美味。味道鮮美是最好的,而且特別爽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這麽好吃的簸箕?妳喜歡嗎?

我有幸吃過壹次電飯煲,還是去年去旅行的時候。感覺挺好的。聽當地人說,電飯煲是廣東省茂名地區和坎江地區的傳統食品。在他們小的時候,這是零食中的奢侈品,也是童年的美好回憶。

為什麽叫“簸箕炒菜”?顧名思義,因以簸箕為主要工具制作而得名“簸箕炒菜”。

電飯煲的口感:吃起來有彈性,順滑,咬起來不那麽油膩。最好吃的就是貼秘制醬。

與電磨相比,石磨是最好的。

看到簸箕這個詞就想哭。小時候家裏煮個簸箕,隆重得像過年。

所謂“簸箕煮”,就是將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漿,然後用竹簽做成的簸箕蒸入容器中。這種“簸箕”也叫“格”或“簸箕”。“用簸箕煮飯”是兩廣人喜愛的米制品。其入口細膩有彈性,軟滑不粘牙,配合秘制醬料,香而不膩。“簸箕煮”的制作也是秘密進行的,其質量保證主要是米漿。以前米漿主要是手工磨,所以磨出來的粉比較細膩。現在人們追求效率用機器打米漿,追求高質量的會用電動石磨。光滑的米槳加入壹定比例的磨粉後成品會更加爽口,容器也從簸箕改成了鋁制或不銹鋼的煮飯盆。不管怎麽變,這種承載著我們童年記憶的美食還是讓我們念念不忘。在圩日看到“炒菜簸箕”,總會毫不猶豫地來壹盤,拌上蒜蓉辣醬,食指大動。夏天,我的嘴和胃就沒事了!

是的,嘗起來像個孩子。是用大米做的點心,撒上白芝麻,拌上花生油和醬油,喜歡的話還可以拌上蒜。我小時候在家裏,在農村,沒有什麽零食,也沒有零花錢。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看著小商小販騎著自行車,兩筐裝滿竹筒鍋,從米缸裏偷半斤米換來換去,偷偷的吃,但是不敢讓奶奶知道,怕她罵。後來在市裏讀書,然後上班。再也沒吃過,偶爾也會懷念。希望有機會再試壹次!

大學去外地讀書了,雖然還是在廣東省,但是這個城市沒有這個美食。現在放暑假了,可以回茂名吃這個了。我想念它。

我們茂名的特色小吃小時候經常吃,現在很久都很懷念家的味道[舔屏][舔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