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本草》:姜黃,葉根如姜黃,花生於根隨苗出,花爛而夏無子。根是黃色、藍色和白色的,制作方法和玉瑾的壹樣。西戎人稱之為仙丹。其味微苦,與姜黃相同,但與花生不同。
1.《本草綱目》:姜是種植三年以上的姜。花可以在根際生長,就像荷花壹樣。根又硬又辣,難得長出姜。西番也有新來者,類似於玉瑾和堯堯。正如蘇靜所附,堯堯不是姜黃,而蘇燦分不清兩種東西。也苦溫,主邪氣,令人窒息。
拼音姓名Jiānɡ Huanɡ
英文名姜黃
別名寶鼎香和盾葉薯蕷
來源
藥材來源:姜科植物姜黃的根莖。
拉丁動植物礦物名稱:姜黃。
采收貯藏:5438年6月底+2月挖出地下部分,去泥去梗,先播種;取塊根為黃絲姜黃。將根莖用水清洗,在沸水中漂燙,烘幹,除去粗糙的表皮,得到幹姜;也可以將根莖切成0.7cm厚的薄片,曬幹。
姜黃的原始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1.5m。根莖發達,叢生,枝卵圓形或圓柱形,橙黃色,極香;根粗壯,末端膨大成塊根。基生葉,5-7片,2排;葉柄長20-45厘米;葉片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20-50厘米,寬5-1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綠色,無毛。花葶從葉鞘中提取,總花梗長度為12-20cm,穗狀花序為圓柱形,長度為12-18cm;上部無花苞片粉紅色或紅紫色,長方形,長4-6厘米,寬1-1.5厘米,中下部有花苞片淡綠或綠白色,橢圓形至近圓形,長3-4厘米;花萼綠色,白色,具3齒;花冠筒漏鬥狀,長約65438±0.5厘米,淡黃色,喉部密被柔毛,裂片3;可育雄蕊1,花絲短而平,花藥長圓形,基部有距;子房下位,外部具柔毛,花柱細長,基部有兩個桿狀腺體,柱頭稍膨大,略有唇形。八月開花。
棲息地分布
生態環境:多為栽培。它種在陽光充足、疏松的地裏,偶爾也有野生的。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省、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培養
1.氣候土壤:適合溫暖濕潤的氣候。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力疏松的砂壤土為好。
2.整地:壹般不需要深耕。種植前,土地要耙2-3遍,整平,做好邊界。施足基肥。
3.種植:用根莖繁殖。其種植期多在四川、陜西等地,多在至日夏季前後,而在浙江則多在清明前後。按照行距33-40厘米,株距25-33厘米,開洞,每個洞放3-5粒生姜種子,細土覆蓋2-3厘米。播種後20天左右即可出苗。
4.田間管理:當苗高10-13cm時,追施稀人糞壹次;第二次追肥是在夏季前後;第三遍,千禧年前3-4天,要用餅肥和草木灰;每次追肥前,必須先割草松土。少雨的時候,早上或者晚上都要澆水,讓幼苗正常生長。
5.蟲害防治:蟲害主要是土蠶和蠐螬,可在整地時噴灑6%六六六粉劑,或誘捕或堆草來防治。
性格;角色;字母
性狀鑒定表明,姜黃根莖呈不規則的橢圓形、圓柱形或紡錘形,常彎曲,表面暗黃粗糙,質地皺折,有明顯的鏈接,並有圓形枝痕和須根痕。固體,不易破碎,橫截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蠟狀光澤。內皮層環狀明顯,維管束呈點狀分散。氣味又苦又刺鼻。
質量紮實,黃金分割,香氣濃郁為佳。
顯微鑒定,根莖橫切面:4-10外排木栓細胞,常發生於皮層,有時可見表皮和皮層細胞外排。皮層寬闊,有帶葉的維管束;內皮層很明顯。中柱鞘為1-2排細胞;維管束外部韌性有限,更靠近中柱鞘,向內較少。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和褐色色素;油細胞散布在薄壁組織中。
化學成分根莖含有姜黃素類化合物:姜黃素,P,P-二羥基肉桂酰甲烷(P
對二氫二肉桂酰甲烷),即雙去甲氧基姜黃素,對羥基肉桂酰阿魏酰甲烷(對羥基肉桂酰阿魏酰甲烷),即去甲氧基姜黃素和二氫姜黃素;倍半萜類化合物:柯龍,turmeronol)A和B,吉馬酮-13-al,4-羥基沒藥-2,10-二烯。4-甲氧基-5-羥基紅沒藥-2,10-二烯-9-酮(4-甲氧基-5-羥基紅沒藥-2
10-二烯-9-酮),2,5-二羥基-甜沒藥-3,10-二烯(2
5-二羥基紅沒藥-3
10-二烯)、原香豆素二醇、莪術酮、二氫莪術二酮、(4S,5S)-吉馬酮-4,5-環氧化物[(4S。
5S)-吉馬克隆-4
5-環氧化物],α-姜黃酮,bisacurone,姜黃醇,異姜黃醇,莪術二醇,procurenol,Eiprocurcumenol,4,5-二羥基-甜沒藥-2,10-二烯(4,5-二氫紅沒藥-2
10-二烯);酸性多糖:姜黃多糖A、b、c、d。揮發油(4.2%)主要由姜酚、芳香姜酚、姜黃烯、吉馬酮、芳香姜黃烯、案樹腦、松油烯和松油烯組成。我說curzerenone,curdione,α-蒎烯,β-蒎烯,檸檬烯,芳樟醇,石竹烯。還含有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膽固醇、脂肪酸和鉀、鈉、鎂、鈣、錳、鐵、銅、鋅等金屬元素,鋅銅比為3.7。
藥理作用
1.降血脂作用:口服莪術醇或其乙醚提取物、姜黃素和揮發油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和家兔的血漿總膽固醇和B-脂蛋白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對肝臟膽固醇有降低作用,對a-和B-脂蛋白失衡有糾正作用,對內源性膽固醇無影響;對降低血漿甘油三酯作用更顯著,可使血漿甘油三酯降至正常水平以下。高蔗糖飲食可引起大鼠高脂血癥,姜黃素可對抗這種高脂血癥。口服姜黃素可降低肝臟重量、肝臟中甘油三酯、遊離脂肪酸和磷脂的含量、血清總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血液中遊離脂肪酸的含量,還可增加血清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以14C-乙酸為底物體外孵育肝勻漿。初步結果表明姜黃素能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2.抗腫瘤作用:道爾頓淋巴腹水瘤細胞的組織培養和體內實驗表明,姜黃的乙醇提取物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在0.4mg/ml時,能抑制中國倉鼠卵巢的生長,對淋巴細胞和道爾頓氏淋巴細胞有細胞毒作用,能減少動物腫瘤的生長。其活性成分主要是姜黃素。在巴豆油的促進下,7,12-二甲基苯基蒽可誘導小鼠發生* *癌,姜黃素在這種情況下可明顯降低發生* *癌的幾率,也可抑制2O-甲基氯蒽誘導的腫瘤形成。姜黃素還可以降低突變體致癌的可能性。姜黃素還能抑制TPA(12-O-十四酰佛波醇-13-乙酸酯)的誘癌作用。當局部應用10μmol/L姜黃素時,對5nmol/L TPA誘導的鳥苷酸脫羧酶活性的抑制率達到91%。10μmol/L的姜黃素和2nmol/L的TPA-局部應用,對TPA刺激的表皮DNA包埋的3H-胸腺嘧啶抑制率為49%,與濃度有關。因此,姜黃素可以用作抗癌劑。
3.抗炎作用:姜黃素在30mg/kg範圍內可以劑量依賴性地對抗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趾腫脹,但在60mg/kg劑量時抑制這種抗炎作用。姜黃素鈉可逆地抑制尼古丁、乙酰膽堿、5-羥色胺、氯化鋇和組胺引起的離體豚鼠回腸收縮,與非甾體抗炎藥相似。
4.抗菌作用:在體外試驗中,姜黃素對微球菌屬細菌有抑制作用。濃度為1%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揮發油有很強的抗真菌作用。姜黃能延長接種病毒小鼠的存活時間。
5.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靜脈註射姜黃素對血壓無明顯影響,對腎上腺素、組胺、乙酰膽堿引起的血壓也無明顯影響。姜黃素灌胃能拮抗靜脈註射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心電圖S-T和T波改變,並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姜黃素對血小板聚集和血液粘度有明顯的影響。正常人體外實驗,姜黃素濃度為1×10(-4)mol/L,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為35.4% (P < 0.01)。與對照組相比,血小板聚集減弱,5天後血漿粘度和全血粘度降低(劑量為20、40、60和80mg/(kg。天)。其中,40mg/(kg。日)組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強,抑制率為34.6% (P < 0.05)。繼續加大劑量,抑制作用並沒有進行性增強。在低切變率條件下(37.5秒-1),全血和血漿粘度顯著降低,而在高切變率下(150秒-1)無顯著差異。
6.膽總管結石:姜黃提取物、姜黃素、揮發油、姜黃酮、姜酚、冰片、倍半萜醇均有膽總管結石作用,能增加膽汁生成和分泌,能促進膽囊收縮,其中姜黃素作用最強。
7.終止妊娠的作用:將姜黃制成100%(生藥1g/ml)和200%湯劑。小鼠在妊娠早期(6-7天)、中期(10-14天)和晚期(16-18天)腹腔或皮下註射姜黃煎液,10g/kg,1次,每天連續2天。給藥1次後,孕早中期小鼠第二天早晨可見到出血,子宮內有壞死變性的胚胎。1次給藥後,大部分妊娠晚期小鼠在24小時內分娩。結果表明,腹腔註射或皮下註射對小鼠妊娠各階段均有明顯影響(口服50g/kg無效),妊娠終止率為90-100%,而對照組胚胎發育正常。家兔於妊娠早期(8-10天)、妊娠中期(13-15天)、妊娠晚期(23-25天)腹腔註射或皮下註射生姜煎劑8g/kg,1次,每日2-3天。對照組6只家兔均正常妊娠。用未成熟小鼠子宮增重法測定了姜黃的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結果表明,姜黃湯10g/kg腹腔註射和皮下註射均無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姜黃10g/kg終止動物早孕的作用可被黃體酮(1mg/只)拮抗,姜黃10g/kg還能顯著抑制假孕小鼠創傷性蛻膜的生長。因此,推測姜黃引起動物早期流產的機制可能是由於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