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去福建,有人說壹定要吃這四樣東西!

去福建,有人說壹定要吃這四樣東西!

2200多年的歷史造就了福州悠久的飲食文化,也使以烹飪山珍海味為主的福州菜成為閩菜八大菜系的主體。閩菜在色、香、味俱佳的基礎上,尤其擅長“香”和“味”。其鮮、醇、肉、不膩的風格特點,以及湯道的廣博特色,在八大菜系中獨樹壹幟。

《福建通誌》以“茶筍山饒遍天下”、“魚鹽蚌富碧”、“兩信使海接天,魚蝦入市不分錢”等詩句描述渤海之富。福建美食中,既有佛跳墻、魚翅席、海參席、魚唇席等高檔美食,也有魚丸、肉燕、炒粉、蠔餅等平民小吃。

零食,吃到死。

福州魚丸。據說壹級福州魚丸彈性好,久煮不變質,膨脹率好,色澤潔白,細膩光亮,質嫩滑脆,味道鮮美。福州魚丸以鰻魚、鯊魚或淡水魚為原料,剁成糊狀,再拌上紅薯粉(澱粉),裹上豬瘦肉或蝦肉。

關於福州魚丸還有壹個傳說。古時候,壹個商人駕船去南方做生意。小船出了閩江口,進入大海。它被臺風襲擊了。當船進港避風時,不幸觸礁受損。船的修理延期了,食物也壞了。每天,魚都被用作食物。商人嘆道:“天天有魚,食之無味。能不能換個口味?”船娘道:“船上糧已斷,只有壹袋土豆粉。”別出心裁的船娘將剛抓來的壹條大鰻魚剝皮、紮針,將魚剁碎,塗上土豆粉,做成肉丸,煮熟後品嘗。事後,商人回到福州,在城裏開了壹家“七星小吃店”,專門聘請船娘當廚師,獨家經營“魚丸湯”。起初,生意並不景氣。有壹天,壹個去北京參加考試的兒子路過這家店吃飯。店主熱情招待,捧出魚丸。吃了食物後,我發現它很好吃,所以我寫了壹首詩:

小星星散落壹地,玉又甜又香。

南疆雖有千年飲酒,七星嘗詩脾,實屬難得。

店主把這首詩掛在商店的地板上,所有的客人都來品嘗。從那以後,生意越來越紅火,商店也越來越受歡迎。“七星魚丸”也因此得名。

肉咽。記住,肉燕不是餛飩。千萬不要認為兩者是壹回事,只是稱呼不同而已。餛飩是用面團包裹的餡,而肉燕是用肉皮包裹的。肉燕皮是用上好的豬後腿肉搗碎,再配以壹定比例的土豆粉,最後卷成紙壹樣薄的皮。吃的時候,先把肉塞到肉燕裏,放鍋裏蒸,再放入沸湯裏,或者直接煮,比餛飩多了壹個步驟。

細而不膩,軟而脆,鮮而適口,就像燕窩壹樣,帶著壹股素香味是鑒別肉燕的標準。肉燕又稱太平燕,關於太平燕還有另外壹個故事。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福建省浦城縣有壹位從老家退休的老人。他住在山區,吃了太多美味佳肴後感到索然無味。於是,他的廚師拿起瘦豬腿,用木棍打成糊狀,拌上適量紅薯粉,搟成薄如紙的小塊,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用肉餡包好,做成扁食,用湯煮著吃。禦史大人只覺得嘴裏又滑又脆,連叫“好極了好極了”,問這是什麽甜品。廚師只是說“扁肉燕”是因為它的形狀。扁肉燕與鴨蛋同煮後,因鴨蛋在福州話中與“抑亂”、“抑浪”諧音,意為“太平”,故稱“太平燕”。

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是用瘦肉、澱粉等原料制成的菜肴。壹碗正宗的福鼎肉片,應該是整碗肉片的麻辣味加上壹絲香菜。

按照美食家的說法,福鼎豬肉片壹定是又酸又辣,最好加福鼎的米醋和辣椒。然後盛湯前在碗裏撒點香菜;或者把肉片填滿後,撒壹些到碗裏,這樣這些香菜就不會泡得太厲害了。

福鼎肉片也有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南京丹徒縣城郊村有個叫吳的小夥子。他真誠、單純、勤勞、勇敢。壹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鄰村認識了壹個叫蘇的女孩。這個女孩美麗、聰明、賢惠。長此以往,兩人情分了。到了適婚年齡,吳請的媒人去他姑姑家說親。沒想到,與此同時,壹個叫的年輕人也看中了這個叫蘇的女孩,並揚言不娶她。董琦是村裏壹個大戶人家的兒子,在當地很有聲勢。但是吳並沒有退縮。訂婚那天,董琦確實帶來了比王三厚十倍的嫁妝,兩家人不期而遇,局勢頓時緊張起來。

就在這時,女孩站出來說,兩家都很親熱,誰也不想得罪她。於是她提了個問題,誰完成的好,她就嫁給誰。女生的話題很簡單。她從兩家送來的豬蹄子上各取了壹斤瘦肉,讓兩個人當場做了壹道菜,招待今天來她家的七八個客人。壹斤瘦肉七八個人吃,就算切丁,壹個人也只能吃壹小塊,怎麽招待客人?董琦非常聰明。他二話沒說,把瘦肉切丁,先煮了壹鍋粥。這樣,王三再也不會做這道菜了。但是王三沒有驚慌。他把瘦肉剁成塊,然後和家常澱粉拌在壹起,這樣壹斤肉就變成了兩斤。然後他用手把它搗成小塊放在水裏煮,加上壹些調料,用壹個小碗做了十幾碗。這是第壹次有人吃這東西。在他們口中又嫩又滑又爽口。他們都壹邊吃壹邊稱贊。就連董琦吃了之後也說不出話來。最後他不得不拿著嫁妝憤然離開。後來,人們問王三這道菜叫什麽名字。王三想了想,說是肉丸,因為它圓滿了他和那個女孩的婚姻。後來不幸去世,蘇為躲避戰亂帶著兒子遷居昔陽,就是昔陽吳的第壹個祖母。肉丸子的做法也從蘇手裏代代相傳。由於當地的round和pill發音相同,人們逐漸稱之為肉丸,也叫肉片。

沙爹面

起源於福建廈門,是流行於閩南、臺灣省和東南亞的著名湯面小吃。在中國的沙爹面,有閩南的沙茶,廣東潮汕的沙茶,其中廈門的沙爹面就是壹個典範。

沙爹面最常見的做法是將堿性、油性的面放入漏勺下的沸騰鍋中煮熟,然後撈出放入碗中,加入豬心、豬肝、豬腰、鴨筋、鴨血、大腸、鮮魷魚、豆腐幹等輔料。根據自己的口味,最後把大鍋裏壹直沸騰的湯倒出來,壹碗面壹分鐘之內就可以上桌了(當然各地做法不壹樣)。

壹碗頂級沙嗲面的妙處在於湯頭,鹹中帶辣,吃了讓人念念不忘。

而關於沙爹面的傳說又是那麽的感人。廈門18年底,普陀山(今南普陀)腳下住著壹戶世代打魚的人家。父親早逝,兒子和母親相依為命,小肩膀早早就把壹切都占了。不幸的是,壹場大風卷走了我正在釣魚的兒子!此後十年杳無音信;絕望的媽媽哭瞎了眼睛,失去了味蕾!

幸運的兒子被壹艘印尼商船救起,做了壹名廚師。他發現印尼廚師喜歡吃壹種叫做沙茶的粉末。這樣做出來的肉很好吃!他想,如果能回家,他壹定會給媽媽做這樣的肉!10年後,小夥子終於隨船回到了廈門,看到又瘦又老的母親和兒子心如刀割。決定孝順我媽!雖然兒子把她照顧得很好,但她媽媽還是沒有品味。壹天,他買了媽媽最愛吃的花生。把花生磨成粉,加到骨頭湯做的面條裏,我媽吃了壹口,說,好淡啊!兒子欣喜若狂,去拿鹽;我發現鹽用完了,就把從印尼帶回來的沙茶粉匆匆打翻了,就用它代替鹽在面條上撒了壹些。沒想到,我媽壹邊吃面壹邊說:這是什麽?太好吃了!兒子走近這碗面,聞了聞。果然,裏面充滿了香味。從那以後,我媽的味覺恢復了。後來,為了生計;年輕人把煮好的沙爹面挑到碼頭,和漁民交換壹些生活用品和魚。漸漸的,越來越多的船停靠在了這碗有名的鄉村沙爹面!今天這碗沙爹面是為孝順而生;已經成為福建小吃的代名詞!

好了,我說完了。下飛機就吃,吃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