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肚子很脹,很飽。壹般情況下,飯後腹脹說明肚子飽了,這是正常的表現。但如果飲食不夠飽,或者吃後出現脹氣,則說明脾胃有異常。
2.異常糞便。對於孩子來說,上廁所的表現是身體正常的重要標誌。如果孩子大便不好或者經常腹瀉,就要提高警惕了。
壹般來說,孩子精力充沛,活潑好動。如果按時吃飯保證睡眠時有抑郁的感覺,就要考慮是不是脾胃虛弱引起的。
4.胃痛。脾胃虛弱的癥狀多見於胃痛,空腹或饑餓時胃痛更明顯。
5.異常臉孩子教的健康臉紅潤有光澤。如果孩子的臉是白的或虛浮的,顏色是淡而薄的。如果有脾胃虛弱的情況,建議去醫院檢查。
6.食欲不振。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有自己喜歡的食物。如果孩子面對喜歡的食物,往往會表現出食欲不振,壹定要小心。
1.脾胃指的是脾經和胃經。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中焦,都是“氣血生化之源”,而* * *則承擔著轉化氣血的重任,是後天之本。人出生後成長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來自飲食,但飲食必須通過脾胃的配合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根據中醫藏象理論,脾胃五行屬土,屬中焦,* * *承擔著轉化氣血的重任,所以脾胃都是“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氣血(相當於我們所說的能量)都是由食物經脾胃轉化而來。也有人說,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類生存之本。人從出生到長大,長大後需要大量的能量用於學習、工作、娛樂,而這些能量都來源於飲食,但飲食必須通過脾胃的配合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
2.將水谷運送到水谷意味著消化和吸收食物和飲料。飲食進入胃後,飲食的消化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中進行的。但是,要把水谷化為精微,就必須依靠脾的運化功能。同樣,也是依靠脾的運化功能,來“灌溉四方”,把水谷的精氣分散到全身。比如蘇文經絡學說中的“食氣入胃,疏精於肝濁氣歸心,耗精於脈”,“飲氣入胃,溢精,失於脾,疏精於脾歸肺”等等,都表明飲食中營養物質的吸收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脾的這種生理功能,也就是《蘇文決論》中所說的“脾主胃,以調其津液”。因此,如果脾的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可以提高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為精、氣、血、津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營養,使臟腑、經絡、四肢、筋骨、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滋養,正常的生理活動得以進行。另壹方面,如果脾的精微功能下降,即脾失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異常,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甚至倦怠、消瘦、氣血生化不足。所以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
第三,脾胃是“後天之本”,在防病養生中也有重要意義。例如,李東垣在《脾胃學說與脾胃升降論》中說:“壹切疾病都是由脾胃下降引起的。”所以日常生活中不僅要註意飲食營養,還要善於保護脾胃;比如生病時要根據病情忌食,吃藥時也要照顧脾胃,這些都是脾胃作為防病養生“後天之本”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