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女人每天吃多少生花生?

女人每天吃多少生花生?

說到花生,妳會想到什麽?是許地山先生的小品《落花生》,還是花生做的各種好吃的——油炸花生、鹹花生、水煮花生、花生酥...

花生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不僅能滿足人們的食欲,而且有益於健康。此前的研究表明,適量食用花生與降低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即“壞”膽固醇)水平、減少慢性炎癥有關,從而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最近,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AHA)雜誌《中風》上的壹項研究為經常吃花生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增加了新的證據。結果表明,每天吃4-5顆花生與降低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

該研究的第壹作者、大阪大學的Satoyo Ikehara教授說:“我們的研究首次發現,適度食用花生與亞洲人缺血性中風風險較低有關,但食用花生和樹堅果的習慣在亞洲國家仍不常見。在飲食中加入少量花生可能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壹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研究人員分析了日本JPHC研究的數據,* *包括74,793名年齡在45至74歲之間的受試者,其中53.4%為女性。

研究開始時,統計受試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基本健康信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家族史和治療史信息;以及包括花生在內的138種食物和飲料的吸煙狀況、飲酒量、體力活動、消費量和頻率。此外,還收集了隨訪期間心血管疾病的發病信息。

統計數據顯示,吃更多花生的受試者往往更年輕,高血壓和糖尿病患病率更低,不吸煙,經常參加體育活動。

在近15年的平均隨訪期內,新發卒中3599例(出血性卒中1376例,缺血性卒中2223例),缺血性心臟病849例。

在調整了其他混雜因素後,該研究發現,更高的花生消費量與更低的中風風險相關,尤其是缺血性中風。

與不吃花生的受試者相比,平均每天吃4-5顆花生的受試者中風風險降低16%,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20%,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3%。吃花生與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研究人員分析,花生還含有多種有益於心血管健康的物質,如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改善血脂、降低血壓水平、控制血糖和抑制炎癥,從而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花生中含有的其他營養成分,如鎂、膳食纖維、葉酸和維生素E,也可能對降低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起到有益的作用。

因為這項研究是壹項觀察性研究,它只顯示了適量食用花生與降低中風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相關性,而沒有顯示因果關系。此外,該研究還存在壹些局限性,包括花生的消耗量取決於受試者的記憶;花生的加工方法,是炒還是煮,加不加糖,不考慮;可能對研究結果有影響。今後有必要開展進壹步的研究,探討花生的不同加工方法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吃無鹽堅果。除了花生,其他健康的堅果包括無鹽腰果、核桃、杏仁和榛子。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也建議適量食用堅果作為日常飲食的有益補充,建議每周食用50g-70g。

最後,研究強調,花生有益健康,但不宜過量食用。花生含有高脂肪,過量食用會增加痤瘡、肥胖等疾病的風險。另外,預防中風的發生,不能只靠吃花生。

中風是壹種由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因素引起的疾病。針對可變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心臟病、吸煙、飲酒、飲食、超重或肥胖、缺乏體力活動和心理因素等,綜合管理能更好地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具體來說,如果妳想預防中風的發生,妳還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幾點:

控制血壓。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血壓降至140/80毫米汞柱以下;30歲以上的人每年至少要測1次血壓;正常血壓偏高(收縮壓120-139 mmHg或舒張壓80-89 mmHg)的人群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年進行高血壓篩查。

控制血糖。必要時定期檢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或糖耐量試驗,盡早識別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及時治療;糖尿病患者應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必要時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以下。

控制血脂。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後女性每年都要進行血脂檢查;中風高危人群可定期(3-6個月)檢測血脂;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按時用藥物控制血脂。

預防心臟病。建議成年人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心臟病;當妳懷疑自己有心臟病時,要及時找醫生進行確認和治療。

戒煙。吸煙者應通過心理咨詢、尼古丁替代療法和口服戒煙藥物戒煙;不吸煙者也應該避免被動吸煙。

不喝酒。喝酒的人要戒酒;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少量飲酒可以降低中風的風險,所以最好完全不喝。

健康飲食。飲食多樣化,能量和營養攝入要合理;增加全谷物、豆類、土豆、水果、蔬菜和低脂乳制品的攝入,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減少鈉的攝入,增加鉀的攝入,鹽的日攝入量不要超過6g。

減肥。超重和肥胖者應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的運動等措施減輕體重,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範圍內。

經常鍛煉。建議進行每次運動持續時間不少於30分鐘、每周不少於15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運動時心率達到120次/分)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遊泳,輔以肌肉強化(抗阻訓練);對於日常工作中以靜坐為主的人,建議每1小時進行壹次短時間(2-3分鐘)的身體活動。

保持心理健康。進行壓力管理,緩解過度勞累和生活壓力,保持愉快的心情,減少負面情緒。必要時可采取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治療,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

來自32個國家的卒中間研究表明,全球90.7%的卒中與上述10可幹預的危險因素有關;在我國,上述10幹預危險因素與94.3%的腦卒中相關。如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以上措施,將會大大減少中風的發生,促進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