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裕書、李隆雲、羅登庸)
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為楝科落葉喬木。主產四川,此外,雲南、貴州、湖北等省也有分布。以樹皮、根皮和果實入藥。含川楝素、山奈醇、生物堿、樹脂及鞣質等。樹皮和根皮統稱川楝皮,有驅除蛔蟲的功能;治蛔蟲病、遊風熱毒、風疹惡瘡及疥癩等癥。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從川楝皮中提出“川楝素”制成驅蛔藥“川楝片”,經臨床證明,效果良好。果實名川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清肝火,除濕熱,止痛功能;治熱厥心腹痛,疝氣及蟲積等癥。
川楝的材質輕軟堅韌,紋理美麗,有光澤,容易加工及幹燥。木材含三萜類成分,比.較耐腐。板枋材不撓,不裂,不蛀,是建築、農具、家具、樂器等用材。
壹、形態特征
株高10m左右,枝條粗大而開展,樹皮幼時淡褐色,老時暗褐色,具灰白色皮孔。葉互生,2回或3回奇數羽狀復葉,小葉2—5對,葉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兩側常不對稱,葉緣微波狀或有稀鋸齒。圓錐狀聚傘花序腋生;花萼5片,灰綠色;花瓣5片,紫色;雄蕊8—10枚;雌蕊1枚,子房6—8室。核果圓球形或長圓球形,直徑2—3cm,成熟時外皮成黃色,有光澤,表面多凹陷,內果皮為堅硬的木質。
果內有種子3—5粒,長約1cm,暗褐色,扁平長橢圓形(圖15—6)。
圖15—6 川楝形態圖
1.花枝 2.花 3.果 4.果橫切面
二、生物學特性
川楝為陽性樹,不耐蔭蔽,需要日光充足,氣候溫暖濕潤。在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均可生長,尤以海拔300—500m的地帶生長較好。從福建惠安引種川楝栽培,觀察結果表明:川楝喜光、喜溫、喜濕、喜肥。1974年觀察,川楝白天高生長量大於夜間44.6%,同時雨後生長量加大,持續很久。1979年,春夏多雨,氣候濕潤,6月至7月15日,壹個半月時間,高生長達1.45m,最高達1.83m。但是,地下水位淺,根系長期浸漬則腐根萎靡,重者死亡。
川楝的生長量與溫濕度的上升成正比,隨著氣溫上升和雨量充沛,生長迅速,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則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期只有半年(表15—4)。
表15—4 溫濕度與川楝生長的關系
川楝以紫色夾沙泥土為最適宜。其它土壤,只要肥沃濕潤、土層較厚、地勢向陽都能正常生長。不論是造林或是育苗,深耕均比淺耕好。
三、栽培技術
(壹)育苗
1.采種
川楝用種子繁殖。最好選生長強壯的10年以上母樹采種。在11—12月果皮呈淺黃色時,即可采收。采後將果實浸泡水中,漚5—6日,然後搗去果皮果肉,取出果核,略為晾幹後,用含水量約10%的濕沙貯藏,壹層濕沙,壹層果核,層層堆積,進行沙藏催芽,至翌年3月沙藏的果實見胚根時播種。這樣沙藏後不僅可以提早發芽,而且幼苗生長也健壯。
2.做苗床
耕翻土地,深約25cm,每畝施堆肥約2000kg,然後耙細整平,做成寬1.3m的高畦,畦溝寬約30cm,深13—17cm。
3.播種
川楝的播種期,壹般為2月下旬至3月下旬,以早播較好。播種方法以條播較好,在畦上橫開播種溝,溝心距約30cm,深5—7cm。在溝中每隔13cm左右播果核壹粒,每行播10粒,每畝約需果核20kg。播後施稀薄人畜糞水,每畝1400—1500kg,然後蓋細土。
4.苗期管理
(1)間苗
播種發芽後,俟苗高7—10cm時間苗,每粒果核所發的幼苗,只留2—3株。待苗高17—20cm時定苗,每處留苗1株,間苗要及時,不可過遲,否則數苗擁擠壹處,生長不健壯。
(2)中耕除草
壹般中耕除草3—4次。播種後至發芽前,除草1—2次,出苗後至枝葉郁閉前,再中耕除草2次。
(3)施追肥
壹般追肥2次。第壹次在第壹次間苗後,每畝施稀人畜糞水1500—2000kg。第二次在定苗時,每畝施人畜糞水2000—2500kg。
(4)灌溉
播種後至發芽前,應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發芽。發芽後至苗高17cm時,若久晴不雨,亦應及時澆水保苗。
(二)定植
川楝幼苗生長壹年後,即可定植。定植時間,自冬季落葉後至春季發芽前均可,而以1月中、下旬定植的成活率較高。定植地點:零星栽培的可在山坡、路旁、屋旁、地角及田邊等空隙地;成片栽培的,則宜選地勢較低而向陽的丘陵地。定植行距2—3m。窩宜深而寬,壹般窩深30cm,直徑30cm。每窩栽苗壹株,逐層將泥土填實,上面蓋壹層松土,然後澆水。
(三)田間管理
川楝定植後,在3—4年內,幼樹尚未成林時,應特別加強管理。定植後若久晴不雨,必須灌水,才能保證成活。成林前,每年春秋二季,應在植株周圍中耕除草壹次。春季結合中耕除草,最好追肥壹次,使幼樹迅速生長。林地不可放牧牛羊,以免踐踏幼樹。
(四)蟲害及其防治
在幼苗出土時,有地老虎為害,防治方法參見人參。
四、采收與加工
(壹)剝皮
川楝為速生樹,壹般生長8—9年,就可砍伐剝皮。砍伐時間,四季均可,但應以川楝素含量最高的時期為好。研究表明,12月份果實成熟後至次年3月份發芽前川楝素的含量較高,3月份發芽、抽莖、開花之後逐漸下降,至7—9月份含量最低,10月份又開始積累。
剝皮方法有兩種:壹是將樹齊地砍倒,用利刀剝下幹皮及較粗的枝皮,並將主根全部挖起,剝下根皮,曬幹即可藥用。但如欲繼續培植,則可留下根粧,使其萌發更新,然後每株留1—2個蘗芽,加以撫育,培植成林,加快藥材生產;另壹種是不砍樹身,只用利刀在樹幹上剝下部分樹皮,讓植株繼續生長,以後再剝,但不能將樹皮整圈剝下,以免死亡。
(二)采果
川楝果實在11—12月成熟。當果皮呈黃色時采收,用竹竿擊落,拾起運回曬幹或烘幹,即可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