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習俗來自明朝的壹個傳說。傳說明朝將軍徐達打下元朝首都北平府後,常遇春將軍手下的壹個士兵從壹個農民那裏偷了壹個哈密瓜。常遇春對士兵的管理非常嚴格,偷瓜的士兵應該處死。這時候農民出來說,元朝有個習俗,立秋摘瓜不算偷。常遇春聽後赦免了士兵。沒想到,立秋的摘瓜人壹無辜,其他士兵就開始搶瓜。為了獎勵士兵,常遇春找到了秋肥的替代品——蔬菜中唯壹有肉有肉味的茄子。因此,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就流傳了下來。
2.在杭州吃西瓜
在初秋,還有每天吃西瓜的習俗。秋桃過去在杭州很受歡迎。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
3、北京“糊秋肥”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吃肉,也就是“糊秋肥”。在北京壹些老字號的肉類專櫃前,購買肉制品的顧客會排起長隊。壹旦到了立秋,雖然天氣仍然很熱,人們的身體也不再濕漉漉的,畢竟涼爽的秋天來了。於是開始萌發做點好吃的來彌補夏天以來虧空的想法。我應該吃什麽?最滿意的是燉肉!通過吃燉肉來彌補夏天流失的脂肪,稱為“貼秋肥”。
4.山東吃“渣”
在山東萊西,立秋流行吃“渣渣”,這是壹種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說法。這麽多的飲食習俗,大多是為了預防痢疾,可見中國工人對秋季腹瀉的意識。
5.天津流行秋咬。
除了立秋的“貼秋肥”,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人們相信在初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清代張導的《歲時天津雜記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在清朝,人們在立秋的前壹天在院子裏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糯的湯,並在立秋時食用,以清除夏季的熱量和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在四川的東部和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在立秋的那壹刻,全家人都會每人喝壹杯,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積聚的暑氣,秋來就不會胃痛了。
7.臺灣省吃龍眼肉
《臺灣省通史·風俗誌》中記載,舊時臺灣省“立秋前壹日,於斯種下春牛,置於東郊之外,日稱春牛。男女滿衣,衣香鬢影喧。春牛過馬路,小孩子摸耳朵或鞭打身體,都會受到祝福。如果春節在年初,那就特別熱,特別祥和。”立秋是臺灣省周邊海域箭魚、串、墨魚、_ _、蝦的生產期,也是臺灣省龍眼的生產期。人們相信,吃了桂圓肉,後代就會成為大官,桂圓又叫“福源”,所以有句俗話:吃了桂圓,子孫最好。
8.南京“啃秋”
本周日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繼夏季至日之後的第三個節點。老南京的立秋節氣裏有“啃秋”的習俗,還有壹些很有意思的說法,比如“立秋後十八鍋”,意思是立秋後還有很長壹段時間的炎熱;另外,立秋有男秋和女秋之分,有“男秋涼,女秋熱”之說。
9.豬頭肉
豬頭肉的美味在民間久負盛名。據說淮揚菜中的“烤全豬頭”最為精美,歷史也最悠久,是有名的淮揚菜。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脂肪酸。豬肉可以提供血紅素和半胱氨酸,促進鐵的吸收,可以改善缺鐵性貧血。
10,醬肘子
醬肘子是中國傳統食品之壹,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此外,紅燒肘子是濰坊地區著名的歷史名菜,因其軟糯入味、肥而不膩、營養豐富而受到人們的青睞。曾被評為“山東名小吃”。
11,烤鴨
北京鴨是壹種水禽,肉質細嫩,口感好,營養豐富。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人體內不積累,被人體吸收後可軟化心腦血管疾病。鴨子的表皮含有大量膠原蛋白,是美容佳品。所以,北京烤鴨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12,烤羊肉
“烤羊肉”是白魁老字號的名菜。“烤羊肉”的制作也適用於全羊的其他部位,即:頭、頸、蹄、肚、肥腸、肝、肺、心,甚至是貼。但是頭,蹄子,蠍子不需要炸。如果同時上桌,那就是“烤全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