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烏米飯
別名
青精飯
英文名
Black rice
主要食材
糯米、南燭葉
分類
節日食品
產地
江蘇、安徽、福建
口味
香,用白糖蘸著吃口味更佳
歷史起源
烏米飯原為民間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宜興、溧陽、金壇和皖南壹帶農村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在中國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安徽等地,人們仍保留著農歷四月吃烏米飯這壹古老的習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節吃,而更多的則是在四月初八這天吃。烏米飯是花溪苗族、布依族獨特的風味小吃。農歷四月初八,布依族稱為“牛王節”,也叫“開秧門”。四月初八壹過,打田栽秧就開始。開秧門這壹天吃了烏米飯,打田栽秧這段時間,身強體健、百病不生,因此家家戶戶都要吃香噴噴的烏米飯。烏米飯是壹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采集野生植物烏飯樹的葉子煮湯,用所煮的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放入木甑裏蒸熟而成。烏米飯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烏樹葉中幾小時後煮成的。吃烏米飯可以祛風解毒,防蚊叮蟲咬,而且人們相信在立夏這天吃烏米飯,孫臏就會護佑人們平安如意。
古代做法
烏米飯古今的制法不壹。明代烏米飯的做法是先將米蒸熟、曬幹,再浸烏飯樹葉汁,復蒸復曬9次,所謂“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堅硬,可久貯遠攜,用沸水泡食。《荊楚歲時記》說烏米飯是“寒食取楊桐葉染飯,其色青而有光”。梁代陶弘景的《登真隱絕》介紹了太極真人青精幹石食迅飯法的烹制流程,即將南燭草木葉與莖皮合煮後,取其汁浸米並上鍋蒸制,令飯作青色,高格曝幹,當三蒸曝,每蒸輒以葉汁溲令“氵邑”之。唐代陳藏器曰:烏飯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醫殳玉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宋朝蘇頌《圖經本草-木部下品-南燭》記載,宋代制作青精飯的米,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浸泡方法,四五月時,可用十許斤熟舂,以斛二鬥湯浸染得壹斛也。九月至三月只以水漬壹二宿,不必用湯,漉而飲之。初米正作綠色,蒸過便如紺色。若色不好,亦可淘去,更以新汁漬之。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卷上說青精飯--首以此重谷也。……采枝、葉,搗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侯壹二時,蒸飯,曝幹,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為米數,煮壹滾,即成飯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欠服,延年益顏。
現代做法
現代江南青精飯
當天做、當天吃,不“九蒸九曝”。做法是:初夏采烏飯樹葉洗凈,舂爛加少許浸泡,待米呈墨綠色撈出略晾;再將青汁入鍋煮沸,投米下鍋煮飯,熟後飯色青綠,氣味清香。
其他做法壹
原料:糯米500克,南燭葉50克。
制法:將糯米淘洗凈備用。南燭葉洗凈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時,去其葉渣取汁水煮糯米,用文火煮2小時左右,待米色變黑,熟爛後可即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