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調整胃腸止瀉通便類 天樞—足三裏

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調整胃腸止瀉通便類 天樞—足三裏

單穴功用

天樞,又名長溪、長雞、長谷、谷門、循際、循元、補元、大腸募、長維。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為足陽明胃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發。天樞之樞,是指樞紐而言。《素問·六微旨大論篇》雲:"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中,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以謂也。"明·馬蒔註雲:"氣交者,天地二氣之交接,以人之身半天樞為界。"《難經·三十難》載:"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旁。"滑壽註雲:"在臍旁天樞穴。"本穴位居天地二氣之間,為人氣所從,通於中焦,有斡旋上下、職司升降之功,為天地之氣(中、下焦之氣)升降出入的樞紐,故名天樞。本穴具有疏調大腸、調中和胃、理氣健脾、扶土化濕之功。用於治療嘔吐、食不下、腹痛、泄瀉、痢疾、便秘、繞臍痛、腹脹、腸鳴、水腫、月經不調、閉經、產後腹痛、高血壓病、小兒消化不良。

足三裏,又名下三裏、下陵、下陵三裏、下虛三裏、鬼邪。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1英寸),距脛骨前緣壹橫指(中指),為足陽明胃經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脛骨外側,兩筋之間宛宛中,故名足三裏。該穴乃本經脈氣所入,為合土穴,又是四總穴、回陽九針穴之壹。它既能調理胃腸,理氣消脹,化積導滯,行氣止痛,利水消腫,用於治療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內傷食積、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噯腐食臭、胸膈脹飽、大便不調、小便不暢、水腫、瀉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氣平喘,用於治療咳嗽痰喘諸癥;還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和胃安眠、強體健身,用於治療下肢痿痹、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胃氣不足、臟氣虛憊、小兒疳積、胃不和則臥不安諸癥。

伍用功能

天樞為大腸經募穴,又是足陽明胃經經氣所發,有疏調大腸、調中和胃、理氣健脾、整腸通便、扶土化濕之功;

足三裏為足陽明經氣所入,既是本經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按"合治內腑"之理,它有健脾和胃、化積導滯、理氣消脹、行氣止痛、利水消腫、化痰止咳、降氣平喘、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和胃安眠、強體健身之力。

天樞以疏瀉為主;足三裏以補中為要。二穴伍用,壹補壹瀉,壹腸壹胃,調和氣機,和胃整腸,傳導功能即可恢復正常。

主治

1.便秘,證屬腸胃不和、氣機不暢、傳導功能失調者。

2.急、慢性泄瀉。

3.痢疾。

操作法

天樞:仰臥,於臍中旁開2寸處取穴。直刺0.5 1寸。

足三裏:①正坐屈膝,於外膝眼(犢鼻)直下壹夫(3寸),距離脛骨前緣1橫指處取穴;②正坐屈膝,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處是穴;③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蓋,示指撫於膝下脛骨,當中指尖著處是穴。直刺0.5 1寸。

經驗

天樞—足三裏伍用,為呂老之經驗,以治大腸病癥為主,不論是急性病證,還是慢性病證均堪選用。治急性病證,針刺多用瀉法;治療慢性病證,針刺多用先瀉後補,或用補法;若屬熱證,只針不灸;若屬寒證,針灸並用,或重用灸法,針刺留針時間長。治急性泄瀉,急性痢疾時,根據病情適當加減,如熱重、發熱39 以上者,加曲池、大椎,或加合谷、內庭;濕重加陰陵泉、三陰交;寒重加神闕(只灸不針)、氣海(針灸並用);裏急後重加大腸俞、長強。

另外,為什麽同壹組"對穴"能夠治療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病證呢?從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針刺某些穴位,對機體不同的功能狀態,可起著雙重性的良性調整作用。如泄瀉時,針天樞穴有止瀉作用;相反,大便秘結時,針刺天樞穴又有通便作用。這就是本組"對穴"既治泄瀉,又治便秘的道理所在。

有人運用電針,取足三裏、天樞為主穴治療急性腸胃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菌痢、膽道蛔蟲癥、膽絞痛、急性腸梗阻、胃腸痙攣、胃腸神經官能癥、過敏性腹痛206例,均有良效,總有效率95.63%。實踐證明針治腹痛確有明顯的消炎、殺菌、解毒、抗過敏、解痙止痛,調節臟腑功能,促進代謝,增強抗體等局部和整體性的均衡作用。並觀察到電針可顯著地增強針感效應,能獲得明顯的擴散傳導針感,刺激加強,氣至迅速,直達病所,消炎止痛,能以持續而強烈的針感刺激迅速地緩解腹痛,速效者,點到痛止,立竿見影。其次還觀察到就診的遲早,病情的輕重與療效相關,提示及早診斷治療的重要性。

腹痛案例

王某,男,40歲,工人。1981年初診。

主訴:腹痛1天。

病史:昨日過食酒肉,遂有惡心、嘔吐,腹痛不已,呼叫不停。

查體:面色青灰,幾近休克,氣急喊叫,胃脘脹痛,拒按。

診斷:食積腹痛(急性胃炎)。

治則:舒調胃腸氣機,消食化滯止痛。

處方:天樞、足三裏。

操作法:速刺進針,強刺激10分鐘,諸癥稍減,隨後留針入院,加內庭、中脘、內關,通電針30分鐘,痛、吐俱止,面色、呼吸均轉正常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