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人喜歡吃面食。這與小麥的耐寒耐旱性密切相關。在物質匱乏的古代,人們不得不盡力把簡單的食材做得獨壹無二。所以這種單純壹味的面粉,被陜西人變成了肉包子、羊肉包子、岐山肉末面。
岐山縣位於關中地區,隸屬寶雞市。這裏是周朝的發祥地,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古戰場。除了讓人止步於山頂的歷史積澱,當地的臊子面也算是全國第壹。
其實從字面上來說,肉末面是壹種很簡單的面食,就是肉末面而已。所謂的蠍子,其實就是細碎的肉沫。不難理解《水滸傳》中呂體海和甄關西的對話。“十斤瘦肉要切成肉末,上面看不到壹點肥肉。”肉末炒面可以叫肉末面。所以,即使是從大道到簡的重慶面,其實也可以歸為肉末面。但是岐山的臊子面就不壹樣了,有很多講究。
先說羞恥。選擇帶皮的瘦肥五花肉,切成小兒用的薄片,放入油鍋中,用姜末煸炒。翻炒至半熟,加入老陳醋和醬油調味。當肉片半熟時,加入足夠的辣椒粉。辣椒粉的種類和用量取決於個人愛好。想辣,想香,想紅,可以選擇不同的辣椒粉。講究壹些,混合幾種辣椒,至於比例,那是各家各戶獨有的秘方。
炒這鍋肉末,火候過不去,肉片炒不到幹硬,鮮紅的辣椒粉炒不到苦。另壹方面,也不能煮得不夠熟,以免肉片裏的肥肉和辣椒的辣味。把握火候,適度翻炒,是完成這鍋酸辣鮮香臊子的關鍵。
岐山臊子面用的湯遠不止豬肉,非常豐富。壹般來說應該是紅、黃、藍、白、黑,除了炒貨。紅色用胡蘿蔔,提前洗凈去皮,切塊。黃色有兩種,壹種是雞蛋,打勻攤成薄薄的雞蛋餅,再切成菱形小塊;第二種是幹黃花菜,提前用溫水泡過,然後切成小塊。還是要提壹下,新鮮的黃花菜有毒!壹定要用曬幹的黃花菜泡發,然後上桌。綠色的是蒜苗,也可以用韭菜,洗幹凈切成小塊就行了。白的是豆腐,所以壹定要用北方的鹵水豆腐,先切片,在鍋裏簡單煎壹下再切成丁,這樣不容易碎。黑色的是黑木耳,秦嶺產的黑木耳是黑木耳的精品。耳片又大又厚,泡好後剁碎就好了。換個說法,幹木耳要用溫水泡壹兩個小時,時間不能太長。壹旦超過四個小時,就可能產生毒素,浸泡時間越長,危害越大。當然成分不是固定的。根據個人喜好,加點豆子、土豆甚至西紅柿、蘑菇都沒問題。
岐山臊子面的湯,可以在臊子面和各種輔料做好的時候逐漸出現。先把肉末炒熟,再加入各種配菜和足夠的水。大火燒開後,改小火,加入精鹽,蓋上鍋蓋,慢慢燉這鍋色澤鮮艷、味道刺鼻的湯底,直到所有輔料成熟,湯汁飽滿濃郁。烹飪時,還可以加入壹些辣椒粉和陳醋來調節口味,保證最終產品足夠酸辣。
最後出場的是面條。面條最好用新麥粉,否則顏色和口感會更差。面粉和水的比例決定了面團的硬度,這完全由個人決定,但最好稍微硬壹點。然後,請拿出壹個陜西家家戶戶必備的大搟面杖,把面團搟成又大又圓又細的面團。毫不誇張的說,陜西人做手工面,搟出來的面團大到可以讓孩子當被套。將面團壹層壹層折疊,然後用刀切成面條,抖掉。削面和搟面壹樣有技術含量,工藝好,切的又快又均勻;手藝差不僅切的慢,而且切出來的面粗細不均,煮出來的味道也差遠了。面條的粗細可以自己控制。雖然岐山臊子面壹般用的都是細面,但是根據個人口味來換也無可厚非。現在雖然有更方便快捷的機器壓面,但還是不如手工壓面。
原來面條是煮熟了,用冷水泡,放在小碗裏,配湯吃。不過在岐山,端面端湯也是有講究的。小碗裏面不能再有面了,最好壹兩口就吃完,但是湯面壹定要寬,面壹定要藏在湯裏不露出來。之所以面少湯寬,是因為岐山肉末面在當地壹般呈現為流水席,壹碗接壹碗地吃,肉末面的味道完全取決於壹碗湯。有湯的面少了,味道會大打折扣。目前在飯店點岐山肉末面,肯定不能像流水餐桌壹樣壹碗接壹碗上,只能壹次上壹大碗面,但壹定要保證面少湯多。
面做好了,我也註意吃。不過說起來,在岐山吃肉末面的話,壹個習慣可能會讓外地人起沖突。按照習俗,當地人吃的是肉末面,只有面沒有湯,但最後的湯也不會浪費,因為要炒湯。所謂煨湯,就是把碗裏剩下的湯倒回煮湯的大鍋裏,反復煮,反復加料。據說這種湯的做法也與岐山肉末面的起源有關
由於中國人喜歡討喜,面條這種細長的食物就與長壽的吉祥語聯系在壹起,然後就演變成了生日聚會的必備食品——長壽面。岐山肉末面在當地最早是以長壽面的形式出現的。按照以往的習俗,生日會上的每個人都要等壽星吃完第壹碗面,再把湯倒回鍋裏,才能端上湯,吃面,才能得到壽星的壹絲祝福。久而久之,這種吃面不喝湯,還要倒水回鍋的做法壹直延續下來,成為當地特有的風俗。
現代人講究衛生,這種炒湯越來越少見了。只有少數農村還保留著,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吃的那碗面是炒湯的產物。
評價壹碗岐山肉末面是否正宗,關鍵在於稀、筋、淡、酸、辣、香、炒、稀、王這幾個字。細,硬,只是意味著面條必須足夠細,足夠硬,煮的時候足夠滑。酸、辣、香,就是湯要酸辣、鮮、香。炒就是倒進碗裏的湯壹定要煮掉,就是面少湯多,而王是重油,不能稀釋。
壹碗好的肉末面,聞起來又酸又辣,吃起來爽口又刺激,吃後酣暢淋漓。很多人都能吃到滿身大汗的面條,這種大汗淋漓的感覺恰恰表現了關中人直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