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霜黴病:葉片正面出現褪綠斑,形狀不規則,無明顯邊緣。葉背面有灰白色(淡紫色)霜黴病層,周邊發黃,葉片多向下卷曲。受害植物的莖扭曲變粗,節間變短,整株變綠。孢子產生時,病斑變成灰褐色,容易脫落。苜蓿霜黴病主要發生在川源灌區和濕潤地區,發病較早,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病,6月上旬和7月下旬出現兩次發病高峰,8月下旬病害基本停止發展。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苜蓿銹病:受害葉片先出現褪綠斑點,然後病斑稍凸起呈孢粉狀,近圓形或橢圓形,孢粉狀病斑表面破裂,散在棕紅色粉末狀夏孢子,葉片萎縮、卷曲,甚至脫落。在嚴重的情況下,莖也會被感染。苜蓿銹病主要發生在幹旱半幹旱地區,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上旬最為流行。
苜蓿白粉病:發病初期在葉片、莖或莢果上有壹層白色的黴菌層,隨後逐漸擴大產生分生孢子。發病後期,包衣上出現灰色或淺棕色的子囊孢子,上面有黃色或黑色的斑點,使植株長勢不佳,容易掉葉。苜蓿白粉病發生在5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幹旱半幹旱地區發病最重,其次是寒冷濕潤地區,川元灌區偶有發生。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苜蓿褐斑病:由苜蓿假菌盤引起。發病初期,莖、葉、莢上有淺棕綠色斑點,然後擴展成圓形,多在下部莖、葉,再蔓延到上部嫩葉。後期病斑出現褐色圓盤狀隆起(子囊),葉片變黃脫落。苜蓿褐斑病主要發生在6月上半月)7月中旬。
紫花苜蓿黃斑病:初期受害葉片上出現淡褐色斑點,然後擴大為綠色斑點,再轉變為黃色大斑點。病變呈扇形、條狀或圓形。病葉幹枯,脫落早。晚期病害的組織上有許多橙黃色至黑色的杯狀斑點,即病菌的子囊,多生於枯葉背面。發病時間為5-8月,主要危害幼齡苜蓿和頭季苜蓿,但在陰雨低溫條件下,寒冷潮濕地區的苜蓿最為嚴重。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苜蓿炭疽病:植物的莖、葉、莢均被侵染,根部最易受害,嚴重時植株枯萎甚至死亡。植物小,長勢差,往往造成草原土地裸露。病竈略凹陷,邊緣呈褐色,邊緣呈甘草色,上面有許多黑點。病情嚴重時,病斑可圍繞莖幹或相互連接,導致莖幹斷裂。發病高峰期為6月上旬至9月上旬。
防控對策
1.引進新品種:抗病蟲害的抗性苜蓿品種能有效降低害蟲的種群密度和病原菌的侵染,減少或避免農藥的使用。同時要合理布局苜蓿品種,防止病蟲害的傳播和流行,避免同壹地區同壹品種大面積種植。引進苜蓿種子時,應嚴格控制種子檢疫,嚴防危險性病蟲害傳入。
2.重視和加強生物防治:有效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在苜蓿病蟲害防治中,應充分保護和利用天敵,維護苜蓿地生態平衡。苜蓿在捕食蝽科昆蟲、瓢蟲、草蛉等種群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對蚜蟲、薊馬等害蟲有明顯抑制作用。因此,在采取每壹種防治措施,尤其是化學防治時,首先要考慮天敵的保護。
3.適時農藥防治:當上述措施在生產中無效時,可采用選擇性高的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殘留、低毒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也可以用保護性誘捕法,即在苜蓿地邊緣留壹塊未割的田地作為誘餌帶,在害蟲遷徙到誘餌帶時進行化學防治。禁止使用劇毒有機磷農藥,如敵敵畏、氧化樂果、對硫磷等。要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標準,最大限度地保證草場安全,保護天敵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