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是指徽菜,起源於黃山腳下的歙縣(古徽州)。後來因為新安江附近的屯溪鎮成為“祁宏”、“屯祿”等名茶和徽墨、佘艷等土特產的集散地,商業興起,餐飲業發達,徽菜傳到屯溪,進壹步發展。徽菜以烹飪美食和野味而聞名。
徽商,歷史上稱為“新安大家”,東晉起步,唐宋逐漸發展。明末至清末是徽商的黃金時代。當時徽州的商人數量、活動範圍和雄厚的資本都領先於當時的商業集團。宋代著名數學家朱的祖父朱雀是當時徽商的典型代表。他經營的商棧、洋房(酒店)、酒樓,壹度在漳州占了半壁江山,人稱“朱半城”。明代嘉靖至清乾隆年間,揚州名商約80家,其中徽商占60%。十大鹽商中,徽商占了壹半以上。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侈,偏愛家鄉風味。他們豐富的飲料和豪華的宴會為徽菜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哪裏有徽商,哪裏就有徽菜館。明清時期,徽商在揚州、上海、武漢等地興盛。壹度,上海有500多家徽菜餐館。到抗戰時,上海還有130多家徽菜館,武漢有40多家。有意思的是,據老上海說,1925左右,上海最開始只有徽菜、蘇州菜館,後來還有金陵、揚州、鎮江菜館。所謂“蘇州”,也就是指徽商太王智、太嘉烈最初在蘇州建立並遷至上海的天府園、九華園、頂板園。可見徽菜的發展也是非常迅速的。根據曾覺生《解放前武漢的徽商與徽幫》壹文介紹。直到解放前,武漢的徽菜館仍然占據著餐飲市場的首要地位:“可以說是武漢酒食行業的最大集團...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光顧。"
徽州向來人文薈萃,文風繁盛。在學而優則仕、寫而天下的指導思想下,“連科三堂寫、十裏四翰林”、“父子宰相”、“兄弟翰林”、“四世壹品”都出現在徽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惠州有句話叫“嬌兒不在意書,在意書如養豬”。要做考官,就得走出徽州,而徽商就是行商,通過各種水路到江浙、華北、西南,甚至漂洋過海。十大商幫中,徽商排名第壹。於是,壹批外地人,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城內十三”保家,“城外十七”闖天下。在這種形勢下,徽菜作為壹個菜系出現在了全國。
古徽州還是明清時期統治中國商界300多年的徽商的發祥地。曾有“徽商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由徽商、徽劇、徽菜、徽雕、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組成的徽學更是博大精深。與敦煌學、藏學有著同等的影響力。
惠州旅遊資源獨特,密度大,品位高。除了兩項世界遺產外,還有壹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壹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壹處世界地質公園、兩處國家地質公園、三處國家森林公園、10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壹處國家級歷史保護街區。國寶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和冬雪聞名於世。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黃山具有“上有奇觀,下有奇觀”的全方位立體之美。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和宏村是徽州物質文明的歷史遺存。牌坊代表著徽州人的精神家園。更多的古村落和古建築,體現了徽州的古代繁榮和昌盛。牯牛降的原始自然,傳遞著徽州古老、古樸、原生態的瑰寶,橫跨黃山南北的新安江、太平湖,更增添了黃山水的美麗。
據《明史》;當時“徽商、晉商是大商人中最突出的”,“新安是江南首推的”。從唐代開始就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可見古代江南的徽州商業發達,商人眾多。隨著徽商外出經商,徽菜也傳遍了全國。江浙、武漢、洛陽、廣州、山東、北京、陜西等地都有徽菜館,尤其是上海,更是進入上海的第壹站。
據《徽州府誌》記載,早在南宋時期,用皖南山區的特產“沙中馬蹄龜,雪中牛尾貍”烹飪,便聞名全國。長江沿岸菜以蕪湖、安慶為代表,後傳至合肥。擅長烹飪鮮河鮮、禽肉,煙熏工藝獨特。沿淮菜以蚌埠、蘇仙、阜陽地方風味為主。
徽菜起源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民國時期繼續發展,建國後進壹步發展。徽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飲食文化寶庫中壹顆璀璨的明珠。
惠州地處山區,少有戰亂。唐宋以來,大量中原移民南遷徽州,共同居住,建廟修譜,形成了嚴密的宗族制度。各個民族,各個派別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為了供奉佛陀,人們制作了自己獨特的食物祭品,其中最典型的是供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汪華的“賽瓊碗”活動。這項壹年壹度的祭祀活動不僅展示了王家精心烹制的數百碗供品,還創造了壹代又壹代的民間廚師。
明朝末年至清朝乾隆末年,徽商達到頂峰,在全國10個最大的商幫中,實力和影響力均居第壹,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隨著徽商的發展,徽菜逐漸出名。哪裏有徽商,哪裏就有徽菜。徽州人在全國各地開設了上千家徽館,僅上海就有140多家,可見其覆蓋面之廣,影響之大。
在漫長的歷史中,徽菜經過歷代徽菜廚師的辛勤耕耘,刻苦鉆研,兼收並蓄,不斷總結創新。以就地取材、選料嚴格、用火巧妙、功夫獨特、擅長燉煮、濃淡適宜、註重食補、講究文化、底蘊深厚為特色,成為雅俗共賞、南北皆宜、獨具特色、自成體系的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