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花糕和栗子糕。
北京有兩種小吃是重陽節專門吃的,壹種是花糕,壹種是栗子糕。
花糕,又叫栗子糕。其制作方法是將江米面加水蒸熟,用蘸水的抽屜布包裹蒸熟的江米面,均勻揉搓至光滑,分成四塊,然後拍成2厘米厚的塊,放在案板上,鋪上壹層豆餡,再鋪壹層江米面,以此類推三四層,然後在上面密碼鋪熟的栗子、桃仁、瓜子仁,最後撒上切絲的京餅、青梅。無論是看起來還是吃起來,都類似於壹種多層的糕點。早些年,北京東部四牌樓的知美齋和桂馨齋制作的花糕最為著名。
栗子蛋糕是以栗子糊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具體做法是:將生栗子去皮,蒸熟,搗成泥,分成三份,壹份攤開做底,再鋪壹層京餅子片,再鋪壹層栗子糊,再鋪壹層成沙餡,最後在上面鋪第三份栗子糊。然後,切成小塊的北京蛋糕片和切絲的青梅用來做各種圖案。這樣就做成了壹個黃紅棕五層的栗子蛋糕。吃的時候倒上白糖和桂花做的糖汁。
中國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漢代。據當時的《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裴椋吃帳餌,飲菊花酒,吃人,長命百歲。”其中“吃彭餌”就是吃彭餅。說起九月初九吃重陽糕,民間流傳著壹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在某地的壹座高山上,住著壹位淳樸善良的農民。有壹天,他在犁地的時候,遇到壹個老人,老人告訴他,九月初九,他的家會有麻煩,他必須搬到壹個更高的地方。他搬得越高越好。農夫半信半疑,猶豫不決,終於在九月初九的早上下定決心,舉家搬遷到山裏。不遠處,原來的家發生了火災,火勢隨風向上蔓延。為了躲避大火,他和家人壹直爬山,直到爬到山頂。從那以後,在九月初九爬山以避免災難成為了壹種習俗。後來為了方便,逐漸演變成這壹天為了避禍不“登高”而“吃餅”的習俗。
重陽節的三個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歷三月初三被稱為春節,被稱為上集。九月九日是秋天的壹個大節日,叫重陽。清明節在過去逐漸取代了它,但“三月三”這個吉祥的日子仍然是壯族、黎族、畬族等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9月9日,因為月亮和日子是壹致的,它是秋天,壹直受到人們的重視。易經把“九”定義為陽數,“九”是最大的陽數。二九相稱為“重九”,二陽相稱為“重九”,可以引起很多聯想。中秋節過去了,季節更替,引發了人們對生活的感嘆和各種情緒的交匯,使得重陽節發展成為壹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節日食品的民俗有三項,俗稱“三寶”。
第壹,重陽要喝“菊花酒”。九九與“九九”諧音,也與“酒”諧音,所以推導出九九應該喝菊花酒。九月秋,傲霜秋菊,文人稱九月為“菊月”,百姓稱菊花為“九花”,北京視菊花為市花之壹。由於菊花獨特的抗寒特性,它已成為生命力的象征。它在古人那裏有著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和“老草”,可以使人變老變壯。
第二,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避災。“高”和“高”是諧音,也有“步步高升”、“長命百歲”的意思,所以“重陽花糕”就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節日食品。秋高氣爽,人們登高告別青春,品嘗花糕,賞菊吟誦陶淵明詩詞,舉行各種敬老活動,充滿了人間親情。中國南方有重陽節插山茱萸驅邪的習俗,而北京以敬老為主要內容,所以菊花多,插山茱萸的人少。
第三,吃羊肉面。“羊”和“陽”諧音,應該是重陽的代號。如果要吃白面粉,“白”就是“百”字減去最上面的“壹”,意思是壹百減壹是九十九,以符合“九九”的代號。北京壹位99歲老人的生日叫“百壽”。富裕家庭可以在當天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如爆、烤、涮甚至全羊席。秋天是羊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溫,能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