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麽?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麽?

端午節原本是古代先民祭祀祖先的節日。後來,因為傳說中的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投江自盡,所以被當作紀念屈原的節日,壹些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說法。

1,源於遠古先民對龍族祖先的祭祀。

端午節是古代百越人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當時龍已經是吳越人的圖騰,後來演變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就是在端午節的儀式上,我逐漸養成了劃龍舟的習慣。吳越的祖先把“龍”作為他們的圖騰,並在每年的端午節舉行盛大的圖騰節。

2.它起源於紀念屈原。

這種說法在全國廣為流傳,人民群眾最為認可。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的醫生、愛國詩人屈原得知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他雖然想報效國家,卻無力回天,於是選擇了以死來做最後的陳述,毅然寫下了《懷沙》,投汨羅江而死。

長江沿岸的人們牽著船,爭分奪秒地打撈,以免魚蝦糟蹋了屈原的屍體。壹個老醫生把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是要用藥把龍和水獸打暈,免得傷到屈大夫。

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種習俗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江浙壹帶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的始祖伍舉,以正直諫而聲名大噪,所以他的後代在楚國也名聲大噪。伍子胥壹家在楚被迫害,去了吳國。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打敗楚國,北遷齊晉,南服越人,拜項國公。

吳王夫差繼位後,伍子胥認為應該壹舉消滅越國,但夫差被艾博壓服,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前484年,給伍子胥壹劍,自殺。子胥憤而自殺,留下遺言,要家人在他死後挖出他的眼睛,掛在東門上,看著越軍滅了吳國。

吳王夫差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體棄於錢塘江中。後來吳國被越王勾踐滅了,夫差羞於在陰間見伍子胥。他舉起劍自殺前用白布蒙住了眼睛。

由於伍子胥的遺體沈入錢塘江的時間早於屈原,所以壹些文獻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而與屈原無關。

4、出自孝順女兒曹娥。

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她的屍體好幾天沒人看見。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在河邊日夜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孝順女兒曹娥的日子。

5、從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節和清明節起源傳說的主角,但也有人認為端午節的起源與介子推有關。根據東漢蔡邕寫的曹勤,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先賢。

端午節詞義的來源

“端午”中“段”字的本義是“正”,“午”是“中”,這壹天的午是對的。古人以天幹地支為載體,天幹載天之道,地支載地之道。天幹地支是為了承包天地命運而設立的,時代在天幹地支中具有普遍性。

仲夏午後,飛龍在天。此時的龍星在南中,是壹年四季周日運行最“合適”的位置。既是“對”,又是“對”,是吉祥的象征。古人歷來崇尚中道、正道,“中道”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此外,結束也意味著“早”,所以第五個月的第壹個中午也被稱為端午節。

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