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什麽叫石鱗

什麽叫石鱗

石鱗,學名棘胸蛙(拉丁名:Quasipaa spinosa)又名石雞、棘蛙、石鱗、石蛙、石蛤等,是中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石鱗的養殖包括以下幾方面:

親蛙池的建造:親蛙池面積以300-400平方米為宜。水面過小,則水溫、水質變化激烈,影響親蛙的正常發育;水面過大,則管理不方便。池深1.2-1.5米,能蓄水1m左右。池底應有少量軟泥和水生植物。池堤坡比1:2.5。池的周圍或中間應留有壹定的陸地,以供親蛙棲息、攝食,水、陸面積比以1:1為佳。陸地應種植草木、蔬菜等,池內移植壹些水生植物,如金魚藻、馬來眼子菜、輪葉黑藻、水葫蘆等,便於親蛙的隱蔽和棲息。

產卵池的建造:產卵池面積較小,壹般50-6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淺水區的面積占水面1/3左右,以利親蛙產卵,池內應移植壹些水草,供親蛙棲息,附著蛙卵。

孵化池的建造:及孵化箱的縫制:孵化池以專門設計的水泥池為好。面積1-2平方米,可數個連接,以便按不同的產卵期分批孵化。池用磚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溝10厘米。位置盡量靠近親蛙池、產卵池和蝌蚪池,以便轉池。註水口與排水口相對成直線,排水口用彎管自池底導出。孵化池上方設雨棚以遮蔭擋雨。蛙卵孵化還可用孵化箱。孵化箱可用40-60目的篩絹布或棉紗布縫制。孵化箱為敞口型,底面積1-2平方米,箱體高60厘米,固定在木框架或用竹竿漂浮在水池中即可。

蝌蚪池的建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質池。飼養初期,以水泥壁土質池飼養效果好,壹方面池水較清,池水不渾濁;另壹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上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壹面,即在蝌蚪變化為幼蛙時登陸不便。解決的辦法是:在池中擱置壹些木板、竹簾,以供幼蛙登陸。水泥池面積壹般為2-4平方米,池深50厘米,有排灌水孔,並留有陸地。若用土池培育蝌蚪,面積宜大些,壹般為10-20平方米,水深40-50厘米,在池的沿岸應搭遮蔭棚,或種植瓜果遮蔭。

投餵的飼料以黃粉蟲等鮮活餌料為主,活餌要求大小適口。在適溫範圍內,日投餵量為體重的5-10。在溫度高於30℃時,可以不投餵。平時應根據天氣、水質和蛙的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做到適量、均勻。

分級飼養:隨著幼蛙個體的增大、出現大小不壹的情況,要定期按規格大小歸類分池飼養,以免幼小的搶不到食,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越冬管理:水溫低於8℃時,棘胸蛙進入冬眠狀態。當水溫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內、或搭篷保溫越冬。越冬期間不必投餵。春季室外水溫穩定回升到10℃以上後,棘胸蛙越冬結束。

在親蛙下池前10天左右,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池消毒。親蛙下池時用2‰的食鹽水浸泡15-20分鐘,再下池。親蛙下池後,開始由於環境改變,很少出來活動,稍有聲響即潛入水中。4-5天後即可活動攝食。親蛙的飼料要求達壹定的蛋白質含量,以親蛙積累營養物質,促進其性腺發育成熟。在日常飼養中註意加入壹定的肉骨粉和蛋氨酸,以增加懷卵量和精子活力。高脂肪、高熱量的飼料少餵,以免親蛙脂肪積累過量而導致難產。最好投餵壹些鮮活餌料,如蚯吲、小魚、蝦、螺蚌肉等。越冬後的親蛙日投餵量為體重的5-6%,產卵後1-2月,投餵量為體重的8-10%。每天上午9時和下午4時定點投餵。

投餵方法:壹般在池邊設食臺,其底部用密網、窗紗布或編織袋,釘在木框或竹框架上,浮於水面,使食臺內保持3厘米左右的水深,將活食投放於其內,讓親蛙自由攝食,膨化顆粒飼料也可投放在食臺上。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活餌死亡發臭或飼料變質,均應及時清除。棘胸蛙的常見的病害有水黴病、紅腿病、爛皮病、腸胃炎等。應預防為主,積極治療,慎重用藥。嚴格進行蛙池和蛙種消毒,每10-15天進行藥物常規消毒;死亡的個體隨時撈除,患病的個體及時隔離治療。

漁藥的使用:蛙病防治所需藥物的種類、用法、用量及註意事項參照NY 5071—2002《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執行,嚴禁使用國家規定的違禁藥物。

敵害防治:蛙池上口應加蓋防護網,防止鼠、鳥、蛇等敵害生物危害,在進、出水口加過濾設施,防止水生昆蟲、螞蟥等進入。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參考鏈接:/view/168768.htm?fromtitle=石鱗&fromid=7339433&type=s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