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國古人有什麽樣的飲食養生法?

中國古人有什麽樣的飲食養生法?

飲食養生是古人的主要觀點之壹。《黃帝內經》中“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相合以補精”的觀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均衡飲食的理論,堪稱中國飲食營養的大綱。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如下:

(1)五味適中的飲食。

古人認為:“飲食適度,百歲方休”,這反映了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儉”是指適度、節制和不吃不喝。比如晉代的葛洪就曾指出:“善於養生之人,不能吃飽喝足”,應“蔬果盡食,不可過度”。

古人也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食。”食物有“寒、熱、溫、涼”四味和“酸、苦、甜、辣、鹹”五味。五味各有各的味道,各取所愛臟;各有各的禁例,也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說,臟腑“生於五味,也為五味所損”,五味用於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的變化。如果五味失衡,很容易傷及五臟,生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甜對肉不好,苦對氣不好,促進生命。”解釋調和五味的利益。

要做到飲食適度,調和五味,日常飲食要規律定量,宜清淡。“黃昏吃飯不像早晨吃飯”的主張。“早上壹碗粥,晚上不教夠。”《守時寶源》指出:“渴則不多飲,餓則不多食。”《笨小孩博士》說:“就算吃墨郎很適口,只吃八分就夠了。”宋代張高醫學理論指出,口味要“無脂、酸鹹”,即日常飲食以清淡素為主,少吃肥膩、甜膩、酸鹹的菜肴。《內經》也有記載“心臟病禁鹹”。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克鹽的人,高血壓發病率為10%,每天吃兩倍鹽的人,高血壓發病率增加兩倍。可見,古代強調清淡飲食,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和動物脂肪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思想不謀而合。

(2)飲食規律,物適我適。

飲食有規律,“規律”就是常規,有壹定的規律性和規範性。“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服”的觀點,體現了我國古代人的生活特點——素食為主,果蔬肉為輔,五味交融,不拘壹格。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就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衡,引發疾病。如《內經》雲:“膏梁之變,足以生大定。”中醫認為“脂甘助濕,痰生化熱”。現代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過度偏食動物性食物,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有關,而適當的素食可以降低發病率。這從壹個側面說明了“五谷為養”的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規律”的另壹個重要觀點是“物以適我”,即食物的味道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要根據人體的需要來決定吃什麽樣的食物合適。如果把人的體質分為寒熱,主張按照“熱則寒,寒則熱,虛則補,實則瀉,燥則潤”的原則進食。

(3)飲食要適時,四季進補。

在“天人相應”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古人非常重視飲食與季節的關系,提出了“四時五補”的飲食養生法。也就是說,隨著季節的變化,飲食要根據人體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整,以彌補陰陽氣血的不足:春夏秋冬四季。

古人在養生上主張與四時相合,觀點是“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養生必適四時寒熱”。這壹觀點被後世養生專家奉為宗旨,講究在不同的季節、氣候、時代吃不同口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季變化。比如《吃吃正》闡述了四季適宜的食物。“春天,宜吃麥納涼;夏天熱,要吃糯米降溫;秋天幹燥,要吃麻滋潤;冬天冷,宜吃棗去熱。”《養老長壽書》對老年人四季的飲食保健作了詳細的記載:“春季宜降酸增甜,以養脾氣,酒不宜多飲,水團亦黏膩,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宜溫軟,以免過飽,尤其是寒涼油膩者;秋季飲食宜減辛辣增酸養肝氣,新糧不宜食,動則慢性;冬季飲食,宜減鹽增苦養心。”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原則,對健康長壽大有裨益。

(4)飲食清潔,忌食。

飲食衛生也是古代人養生的重要觀點,認為食物要新鮮、幹凈、充滿活力;如有必要,時尚要區分是否有毒,從口入心。

比如吃減肥法,就要提倡豬、羊死於疫病不能吃,原料臭了不能吃,米老了不能吃。《食療本草》也寫明龜赤腳時不可食用,狗死了也不可食用。《趣味生活飲食譜》也寫明“河豚的肝、肝、血特別毒”。

不同的物理性質有相反的戒律;有不同的疾病,比如適當飲食,避免。在賈明的《元代飲食須知》中,討論了325種飲食性質和禁忌。所謂“健身”,就是用適合吃的食物來治病;而“禁忌”是指不適宜的食物要禁食,也稱“禁忌”。《本草綱目》列出了63種飲食禁忌。

《生活情趣飲食譜》載:“糯米太粘,難融。兒童和患者尤其要避免。”諸如此類,古代醫書中多有記載,形成了中國飲食養生理論的壹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