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它的名字叫“中國娃”。這首歌既有流行歌曲的特點,又像優雅的歌曲壹樣讓聽眾“過目不忘”。
什麽是中國Eva?這種歌說的很多,它的每壹句歌詞都是從壹個具體的事物上升到壹個抽象但強烈的“民族情緒”。
比如“最喜歡的菜是洋蔥拌豆腐,而且清亮白,不摻假。”“最喜歡的字是老師教的方塊字,像是剛正不阿。”
從“大蔥拌豆腐”到表達“做壹個不摻假的清廉人”的開放胸懷,從“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到“正氣凜然”的高尚人格。
說起漢字,它是世界上唯壹壹種從古代演變而來的不間斷的書寫形式。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性格,正是漢字使中國的文化得以延續。
竹簡不晚於甲骨文。
關於漢字最早的成熟形態,很多人的第壹反應會是甲骨文。
但其實甲骨文的使用並不是日常的,畢竟在龜甲上刻字是很費力的。
此外,我們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書”、“典”、“刪”等文字都有類似竹簡的圖案,這說明甲骨並不能算是最早的書寫載體。
《尚書》中說:“唯殷祖上有書典。”
也就是說,從商代開始,流傳下來了很多竹簡,保留了做湯、滅夏等記載。可見,竹簡的使用不會晚於甲骨文。之所以我們看到的關於殷商的文字都是甲骨文,但是甲骨文比竹簡更容易保存。
更不可思議的是,甲骨文中還有“筆”字,而且看起來像毛筆。現已發現的為數不多的甲骨蔔辭,有毛筆蘸墨或朱砂書寫的痕跡,也說明有甲骨蔔辭時就出現了毛筆,而不像傳言:發明毛筆的是秦國大將蒙恬。
當然,他對毛筆做了哪些改進可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毛筆在商代就存在了。
有了筆和竹簡,大量的古籍就會代代相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雖然簡牘並不比甲骨文晚,但其書寫風格是與豎左方向壹致的,與今天的橫右方向有很大不同。
垂直對稱漢字的書寫習慣
正因為竹簡是我們最早的書寫載體,所以漢字壹開始的書寫習慣就是豎著的。
我們大多數人習慣用右手,豎著寫的短書要橫著攤開,短書的兩端在閱讀者的左右手;如果要橫著看書,小冊子就必須橫著看,所以看書的時候,小冊子會上下展開,所以我們要用雙手上下拿著小冊子。這種行為讓人很不舒服,也違背常識。
大家可以回想壹下,生活中搬東西的時候,是搬物體的左右側還是上下側?
然後很久以前就沒有記錄了,大部分都是直接寫在信上。如果左手拿,右手寫,豎寫很流暢;如果換成橫寫,基於右手寫字時的壓力,左手很難把握平衡。
當妳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不妨拿壹卷紙,試著在上面寫字。以竹簡為文字載體時,從左向右書寫,無論是橫寫還是豎寫,都不利於右手的動作。無論是往右寫還是往左寫,橫寫壹定是極其繁瑣和不方便的。所以,取兩者的“最大公約數”,即向左豎寫是最優解。
另外,決定豎寫還有壹個原因,那就是書法的筆法。因為大部分漢字的結尾都是在字的正下方,右下方。
所以,漢字的書寫,尤其是書法,最適合豎寫,豎寫最流暢連貫,容易“流行”。
這裏曾經有壹個小故事:壹個老師在第壹節課點名,他叫出了“朱肚皮”。沒人回應。過了很久,壹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叫朱月坡……”這是當時習慣豎排的人不習慣橫排留空間的誤解。
可見漢字的結構和初始書寫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漢字豎寫的習慣,直到民國時期。
從繼承到創新的選擇
在晚清,人們已經被迫看世界了。出於“師夷長技以制夷”和學習更多現代科學的目的,人們在閱讀和翻譯英文資料時,早已發現了傳統寫作和閱讀習慣的不便。
世界上的文字組合成文章時,有橫向和縱向兩種形式。漢字屬於豎排,拉丁字母屬於橫排。相關文獻解釋“外文碼”不能用代碼定義,拼壹個短語需要兩個以上的字母,而豎排外文是拼不出單詞的。
比如漢字“愛屋及烏”可以橫向或縱向連成單詞,而英文單詞“love me,love my dog”橫向可以是連貫的句子,但如果縱向排列,這個句子有多長?初讀第壹封信,身體和靈魂都在北京,估計靈魂已經穿越到天津了。
漢字可以獨立定義,所以可以任意方向排列,橫向排列時也可以適應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的順序。
先秦時期蘇慧的《玄寂圖》共有縱橫二十九字。不管怎麽倒著讀,橫著讀,斜著讀,交互著讀,倒著讀,重疊著讀,都能變成壹首詩,三、四、五、六、七個字讀壹千多首詩。
26個英文字母的不同組合達不到這種效果。
但是,我們要學習西方的東西。反正漢字的排列不會有太大影響,所以我們犧牲了漢字的傳統書寫習慣,變成了我們今天的閱讀和書寫方式。
改變書寫方向後,漢字與字母、數學符號、各種公式壹起,更方便人們書寫,真正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融合。
另壹個原因是人眼橫向看比縱向看更方便,橫向排列可以減輕視覺疲勞。
最早提出漢字顛換倡議的並不是中國的廣大文人學者和各行各業的精英,而是壹位剛回國壹年的華僑,名叫陳嘉庚。
這期間,除了文字的方向,魯迅先生還在漢字簡化問題上發出了強烈的聲音。
他曾說,漢字有“三美”:音美是感耳,形美是感目,意美是感心。
但也是魯迅,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曾經說過“漢字不死,中國亡”之類的話來提倡簡化字。他認為只有普通人都很好學,都能學會寫字,才有可能從文學的道路上救國救民。
可見,無論是漢字的書寫方向,還是漢字的簡化和簡化,都是為了漢字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更好地傳承中華文明。
目前頻頻引人註目的書法行為藝術家
那麽,簡化字和現在的書寫習慣,確實在壹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的社會實現了“識字”,但也失去了漢字的壹些古老而有價值的意義。
如今,我們必須承認,簡化字和橫寫體是不現實的,恢復傳統繁體字和豎寫體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漢字是中華文明最基本的元素,至少我們不能繼續讓它沈淪下去。像現代的漢字被徹底淘汰,被拉丁字母取代的論調,如果成為現實,我們會對不起老祖宗。
更多精彩內容關註微信官方賬號: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