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妳了解香港嗎?

妳了解香港嗎?

給人的感覺是香港歷史很短,其實不然。考古研究顯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西貢黃帝洞出土了許多當時的石器。

214年前,秦朝出兵平定百越,設立南海郡,正式將香港納入版圖。從前203年開始,香港就歸南越管轄,直到111前西漢滅南越,香港才由中原王朝統治。隨後,香港在秦、漢、三國、東晉初年由番禺縣管轄500多年。從331到756,這壹地區由寶安縣管轄。從757年開始,歷經五代、宋、元,明朝在隆慶居住了六年(1572)。800多年來,這壹地區壹直歸東關縣管轄。還開發了小規模的鹽池。901年,新界五個族群的原居民開始在香港定居。歷經東漢、東吳、西晉、東晉初期,香港仍屬番禺縣。東晉鹹和六年(331)起,此區屬保安郡管轄。東晉末年,當地起義軍首領魯迅帶領部下逃到大嶼山,在劉裕的指揮下定居下來。此後,香港由南朝和隋朝統治。

自唐代以來,隨著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香港開始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在香港設立屯軍鎮,駐軍2000人,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駐紮在今天的屯門,因此得名。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香港地區劃歸東關縣管轄。唐昭宗光華四年(901),新界五大氏族的原居民開始在港定居。

到了明代,香港商業貿易逐漸繁榮,人口也有所增加,成為海防的重要之地。當時,明朝在這裏設防主要是為了抵禦日本、葡萄牙和荷蘭的入侵者。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洋準備日本政府軍。其中,中路“起於東莞縣南投市,出至佛寺門、十字門、冷水角海、澳門”。佛寺大門位於香港,顯然屬於中路防守範圍。萬歷年間的廣東沿海地圖,已經標註了香港、赤柱、黃泥湧、尖沙咀等地名。

此外,香港在明朝時期盛產並出口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萬香,又名女兒香,在廣東、江蘇、浙江等地非常流行。據說“香港”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香木的豐富和出口。明代是香港香氛種植和生產的鼎盛時期。香港力宏(今沙田)、大溪山(今大嶼山)等地出產的香樹產品,用木箱包裝,由陸路運到尖沙咀(今尖沙咀)的碼頭,用小船送到石牌灣(今香港仔),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船運到廣州。陸路要過南雄,過玉嶺,過贛江。

香港在中西外交關系史上也占有壹席之地。法國(今葡萄牙)將軍安德拉德於1516率領船隊來華,並於次年8月15抵達珠江口,與明朝廣東地方官員進行接觸,這是葡萄牙與明朝的首次官方接觸。事實上,早在1514年(明朝鄭德九年),葡萄牙就派兵進駐屯門並占領了該地,並控制了屯門和香港後海灣長達七年之久,還在那裏豎立了壹根石柱,並在上面刻上了國徽以示占領。1521年(鄭德十六年)明軍與葡開戰,史稱屯門海戰。戰鬥持續了40天,葡軍陷入苦戰,最後狼狽返回馬六甲。次年4月,葡軍派出由6艘戰船組成的艦隊,企圖重新占領屯門。八月,兩軍在大溪山西草灣附近對峙。這壹仗從四嫂灣海壹直打到邵州海,最後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為了防止沿海居民幫助明朝遺老鄭成功,清廷於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將他們遷往海上,沿海居民要向內陸遷移50裏,使他們的家園完全喪失。再加上海上禁令的實施,香港當地受到了嚴重影響。移海後,漁鹽業荒廢,農村荒蕪。沿海居民因移居大海而深受其害。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巡撫周有德要求二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終於允許收回邊界,這壹帶的居民陸續回遷。於是,新界五族在上水設寶德廟祭拜周公、周公,鄧族在金田設周公、周公,設立周公、周公書院,每十年舉行壹次,作為答謝。

到了清朝中期,隨著清朝與外國接觸的增多,靠近當時貿易中心廣州的香港也成為各國商船的停靠地之壹,其中瀑布灣最為著名。朝廷還加強了對香港的軍事防禦,如設立管湧堡。1839年6月20日,林案發生在九龍尖沙咀村。英國水兵喝醉了酒,在村裏鬧事,打死了村民林·。林則徐要求英國商業總監易法交出兇手,易法本人卻輕判。這壹事件因此成為第壹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為割讓香港埋下伏筆。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英之間爆發了穿鼻之戰。戰敗後,英軍逃回尖沙咀。林則徐命令駐紮在尖沙咀附近的管湧(今約旦)的軍隊進行反擊。結果,英軍被成功驅逐出尖沙咀,這就是著名的管湧戰役。

香港的割讓

1840鴉片戰爭爆發後不久,清朝道光由主戰轉為主和,派欽差大臣祁山到廣州與英軍談判。1841年1月,祁山在清廷和英國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與奕法起草了《戴鼻公約草案》,並在奕法於1月發布的《致女王陛下臣民的通函》中,宣稱與祁山“達成初步協議”,內容包括“割讓香港島和海港給英國”。但由於清廷和英國政經界認為這是辱國之舉,且獲利太少,雙方不承認《戴鼻子公約草案》的存在,但英軍並未撤出香港島。直到1842清朝在第壹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次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及其鄰近的鴨洲割讓給英國。

1860年,清廷再次被英法聯軍擊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南部連同鄰近的昂船洲割讓給英國。當時九龍半島的新邊界只是用短短的鐵絲網隔開,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從65438年到0873年,香港人的職業主要是漁民、水手、農民、屠夫、店主和軍官。

1898年間,英國與清廷簽訂了《擴大香港邊界特別條款》等壹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了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及其附近的200多個離島,除九龍城寨外,租期99年。這壹系列的租借和轉讓形成了今天香港的邊界。

開埠初期

1842年英國正式收購香港島後,宣布香港為自由港,是“為香港而港”。包括鴉片商人在內的英國商人逐漸將香港確立為與東方自由貿易的樞紐。美國的鴉片商和銀行家也到香港參與對華貿易,華南即廣東和福建,而華中的貿易主要通過上海進行。

自1851太平天國以來,許多華南商人為躲避戰亂而移居香港。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加到1865人以上。起初,清政府只在廣州實行有限的貿易。自五口通商以來,香港成為列強和中國的主要轉口港。廣州的廣東福建商人[17]和廣東福建各地的商人也遷到了香港。東南亞是世界列強的殖民地,經濟由福建人掌控。福建人通過香港轉運貨物到五個貿易城市,而列強、滿清和五個貿易商都收取當地業務費用,英國人和福建人則賺取巨額轉運利潤。廣州曾經是英國企業在中國的中心,但香港開埠後,英國企業(主要是鴉片)改以香港為中心,也是從香港運到五個貿易城市。除了貨物轉運外,香港也成為華南華人移民海外的中轉站。1851至1900期間,廣東、福建有200多萬人通過香港移民海外,主要來自四夷、廣府等地,他們以中國工人的身份修建鐵路(香港稱之為賣豬),或者偷渡到歐美等發達國家,以獲得比國內多得多的工資。大部分福建人去東南亞做生意,當地的企業大部分屬於福建人,他們控制著當地的企業。福建人民從商業中獲得了大量財富,他們壹直希望推翻滿清政府,建立壹個資本主義和民主的中國,並在楊的革命中投入了大量資金。很多對資本感興趣的福建人都嫁到了香港,比如嫁給陳翠芬的孫中山,因為很多福建人只想做生意,不願意給別人打工,而且要請華人監控本地工人。而且優先考慮了與福建人關系密切的廣東人(包括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當時東南亞是歐美的殖民地。雖然人均GDP低於歐美,但也遠高於晚清中國,管理人員的工資也遠高於美國修鐵路華工。由於美國排華嚴重,當地華工受黑社會控制,潮州人和客家人大多只在東南亞打工。歐美也有福建企業,但比中國和東南亞少。廣東人主要在香港和廣州做生意。

1890年期間,華南地區發生了瘟疫。1894年春,廣州死了65438+萬人。同年5月,上環太平山街壹帶華人聚居區爆發鼠疫,日死亡人數高達100人。結果,當年有2552人死於鼠疫,約6.5438億中國人離開香港,貿易額壹度銳減。在接下來的30年裏,鼠疫仍然偶爾在香港出現。1898年至1900年期間,又有1290人死於鼠疫。

主權的回歸

1997年7月1日,英國將香港主權和行政管理權歸還中國。北京拒絕接受彭定康統治時期的民選立法局,而是成立了臨時立法會。較低級別的議會,即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和區議會,都有類似的安排。董建華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壹任行政長官。陳方安生女士和曾蔭權先生分別成功過渡為政務司司長(前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前財政司司長)。大多數中國政府高級官員也順利過渡到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