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壹旦學會了,壹做就廢了!看看妳的孩子是如何把混日子變成民族團結的。

壹旦學會了,壹做就廢了!看看妳的孩子是如何把混日子變成民族團結的。

通常作為壹個老母親,每天都有三場硬仗要打:晚上陪學生,深夜入睡,早上給寶寶送行。

而對應的都是孩子:作業拖延,晚上熬夜,早上起床。

作業壹直是親子關系總結者的稱號。總覺得孩子雖然放學回家了,但腦子還沒回來。不然每天寫壹篇作業怎麽會這麽難?

都說老師留了太多作業,太難了,可是別的孩子是怎麽提前完成的呢?說孩子太笨太懶,看看自己再看看老公。真的是基因突變嗎?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陪孩子做作業成了壹項“高危”工作,家長因為孩子做作業而生氣的新聞越來越多。

我們來看看晚上睡覺的情況。科學證明,孩子的精力真的比大人強很多。半夜12,貓困狗累,但孩子還是自帶充電板,還是想上天。

父母只要催他們睡覺,總會找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搪塞過去。每壹個磨蹭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談判者,這讓父母不得不匆匆讓步。

睡懶覺早上起不來。妳不能叫醒壹個裝睡的人,但妳不能叫醒壹個睡懶覺的嬰兒。

只要警報壹響,父母就開啟咆哮模式,孩子反復承諾,身體卻不采取任何行動。

當我還很有錢的時候,我被我的孩子拖著,刷牙,洗臉,吃飯,穿衣,找課本,圍巾。每次出門都慌慌張張的。

我最怕的就是孩子出門前的那句話:“媽媽,我憋不住了,我要拉屎!”

在這三點上,孩子基本上可以說是全國統壹的,大部分家長的應對方式都是壹樣的。

捉蒼蠅的父母

“趕走蒼蠅”壹詞最早出現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教育家、現代實用兒童心理學創始人魯道夫·德雷克的《兒童:挑戰》壹書中。

“不要這樣!”

“快點,妳要遲到了!”

“快點!”

“現在就出來!”

這是無數驅趕蒼蠅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生活。

魯道夫是這樣分析的:孩子是在通過自己的行為刺激父母的憤怒,父母的反應就像是在說:“讓我和蒼蠅們單獨待會吧!”"

父母被孩子的行為激怒時,自然會用“不要”、“住手”、“快點”之類的話。試圖讓這些行為從我們的世界消失就像趕走蒼蠅壹樣。

但是我們是不是忘了,蒼蠅壹般被趕走後很快就會飛回來,這種騷擾基本上是沒完沒了的。

說到育兒方式,效果是壹樣的。那些脫口而出的“快點”都是很自然的反應和無效的訓練方法,只暗示孩子不需要聽他們的指令,直到父母瘋了。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有規律的,很多家長操之過急導致“親子關系緊張”。所以家長還是要去探索孩子的氣質,慢慢嘗試和孩子溝通。

就像優家教育創始人吳震老師曾經提到過家長如何與老師溝通的話題:

被老師叫去學校,對很多家長來說是壹件很有壓力的事情。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保持冷靜平和堅定的態度,配合學校的工作;

3.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和結果,成為解決問題的合作者。

其實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對孩子,溝通的方式和心態都應該是壹樣的,但是經常面對孩子,家長總會有壹種:妳要聽我的!這個想法。

但是保持自己的心態,肯定對方,壹起解決問題,永遠是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最好方法。

孩子之所以拖拖拉拉,不聽話,只是因為大多數事情在他心目中並沒有那麽重要。如果有孩子找他玩,積分會快如閃電。

那麽是不是說只要我們有了孩子喜歡的東西,就可以引誘他們,控制他們呢?

比如我們有糖,可以引誘孩子聽我們說話;我們有手機,所以孩子們可以聽我們的手機...事實證明,這種思維在邏輯上是成立的,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孩子們似乎喜歡很多東西,比如吃、喝、快樂、自由、愛等等。,所以看起來他們喜歡的東西太多了。怎麽分呢?

誘惑孩子也是分等級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不同的層次:

生理需求(包括饑、渴、衣、住、行)、安全需求(保證自身生命財產安全)、社交需求(友誼需求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個人理想和抱負)。

他認為,只有較低層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才會出現較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說,人首先追求滿足生理需求,然後追求安全需求,再依次提高。

比如以前人餓了就吃觀音土。觀音土對身體有害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麽還有人吃呢?

因為這個時候生理需求是放在第壹位的,人需要先解決溫飽問題。如果連溫飽這種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又怎麽能估計身體健康的安全問題呢?

所以,家長在思考孩子需要提供什麽的時候,可以參考這個層次模型,在合適的時間提供合適的需求,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以作業為例,我們來分析壹下應該用哪個層次的需求來滿足孩子:

1,生理需求:很多父母會用物質獎勵,比如孩子認真做作業,父母會帶孩子去吃壹頓大餐,買好吃的,甚至直接給孩子錢。

因為孩子年齡小,更註重物質獎勵,滿足基本生理需求,所以孩子壹般都會老老實實聽父母的話。

但是,用生理需求來引誘孩子,有壹個很大的問題。孩子寫作業是因為有物質獎勵,所以如果沒有物質獎勵,可能會出現孩子不想寫的問題。

所以,短期來看,滿足生理需求的物質獎勵是很有用的,但長期來看,不利於孩子自發、主動的學習,還會扭曲學習的欲望。

2.安全要求:如果周圍環境不安全,只有孩子做作業才能獲得安全,那麽孩子壹定會老老實實做作業。

有這樣的場景嗎?是啊!就是父母懲罰孩子。

因為孩子害怕體罰,所以只能老老實實的做作業,不然就會被打,但這比物質獎勵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傷害更大,更不可取!

3、社交需求:就像現在很多孩子喜歡玩遊戲壹樣,如果周圍的朋友都玩遊戲,即使孩子以前不玩,他也要給朋友玩。

同樣,如果孩子的圈子以自己的努力為榮,那麽為了融入這個圈子,孩子也必須認真做功課,這就決定了圈子的重要性。

這種做作業滿足孩子社交需求的方法很好,但是這種圈子很難被家長發現和控制。我們平時能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和更好的人相處,但很難完全給他營造這樣的圈子。

4.尊重需求:如果作業能給孩子提供成就感和榮譽感,讓孩子獲得別人的羨慕和尊重,孩子壹定會主動寫作業。

事實上,學校和家長壹直在營造壹種氛圍,可以幫助孩子通過作業獲得尊重和榮譽。比如老師當著所有同學的面表揚那些認真寫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

壹旦孩子成功建立了從作業中獲得尊重的需求模型,那麽孩子就會主動寫作業。

但如果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就總是挑孩子的毛病。這裏寫的不好,那裏寫的不正經。妳還沒體驗到榮譽,就被各種羞辱。孩子如何逃避作業?

5.自我需求:妳是在幫我做作業嗎?我強迫妳做作業是為了妳好!學習知識是為了自己的未來!理論上講,這些“教育”孩子的話,都是基於自我需求。

如果孩子樹立了遠大的理想,需要努力才能實現目標,那麽孩子就能主動學習,這就是我們最理想的教育。

只是方式方法還有待商榷。我們可以慢慢地用更溫和的話語去影響孩子,但這無疑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只有像生理和安全這樣的低層次需求才是最容易創造的,也是最有效的。

但是,這些需求並不是作業本身產生的。壹旦我們的作業所創造的需求消失了,孩子們就會對作業失去興趣。

所謂治標不治本,但像實現自我需求這樣的高級需求,需要家長知道方法、時間和毅力,也與孩子自身的天性密切相關,只有在同樣的因素影響下才能實現。

綜合來看,最適合的無疑是社交和尊重的中層需求。教育是壹個漫長的過程。盡量放慢節奏,和孩子在壹起的步伐,是對生活最好的體驗。

願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