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長,河水中繁殖蟹類。在生殖洄遊前均為幼蟹,因其殼色偏黃,俗稱“黃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發育,肝臟的重量遠遠大於生殖腺重量。當它在完成最後壹次蛻皮後就發育為“綠蟹”,殼色墨綠,性腺發育豐滿,雄蟹螯足絨毛綢密,步足剛毛粗長,雌蟹腹部完全覆蓋頭胸甲腹面,腹部邊緣的剛毛長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暫的,在它生活史中歷經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壹生中需要幼體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3-15次蛻皮成為成蟹,它壹生只有壹個生殖周期,繁殖結束生命也就終止,壹般來說,河蟹的壽命為1-3周齡。
2.生活習性
(1)穴居
河蟹喜歡棲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灘塗的洞穴裏,或隱匿在石礫和水草叢裏。河蟹以掘穴為其本能,也是河蟹防禦敵害的壹種適應方式。河蟹掘穴壹般選擇在土質堅硬的陡岸,岸邊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緩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這為我們養殖池塘建設提供了依據。
(2)食性
河蟹食性很雜,在自然條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質為主,嗜食動物屍體,也喜食螺、蚌子,蠕蟲、昆蟲,偶爾也捕食小魚、蝦食物匱乏時也會同類相殘,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時也會因壹條死魚而招致同類爭食,壹般情況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來得容易,常構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還有壹些泥沙,這是河蟹攝食底棲生物和腐殖質的壹種標誌。
河蟹壹般白天隱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覓食。在陸地上,河蟹並不太攝食,往往將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邊,再行攝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溫蟄居暫不進食外,即使冬季洄遊也照常攝食。在水質良好,水溫適宜,餌料豐盛時,河蟹食量很大,壹晝夜可連續捕食數只螺類,剛蛻皮的軟殼蟹,肢殘個體,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饑能力也很強,斷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餓死。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根據河蟹生長發育所需,在投餵餌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結構,有利於河蟹生長。
(3)河蟹的蛻皮與生長
河蟹的生長過程是伴隨著幼體蛻皮、仔幼蟹或成蟹蛻皮進行的,幼體每蛻壹次皮就變態壹次,也就分為壹期。從大眼幼體蛻皮變為第壹期仔蟹始,以後每蛻皮壹次殼它的體長,體重均作壹次飛躍式的增加,從每只大眼體6-7mg的體重逐漸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蛻殼數十次,而每蛻壹次殼都是在渡過壹次生存大關。
河蟹蛻殼時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蛻殼過程中質量明顯增加,在以後的生長中,水分的失去卻是緩慢的,並逐漸為組織生長所代替,河蟹生長的速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水溫和餌料的制約。通常,早期幼蟹蛻殼次數較為頻繁,剛入湖泊的大眼幼體,以後每隔5-7天,7-10天相繼蛻殼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隨著不斷生長,蛻殼間隔時間逐次延長,如果環境條件不良,蛻殼生長停止,這也是同齡個體、在不同條件下體形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第壹、二、三次河蟹脫殼後,應進行殺蟲、消毒,間隔時間大體上是壹個月左右壹次,對池塘進行壹次殺纖毛蟲病、鰓病、爛肢腐殼病等病害,根據以往脫殼時間,壹般第三次脫殼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
河蟹生長與水體、餌料中的鈣、磷關系密切。有關試驗表明,剛蛻殼的軟殼蟹,體重比未蛻殼前增加30%—40%,這段時間多則1小時,少者數分鐘,依靠鰓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無機鹽類。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軟殼蟹1-2天殼就變硬。如果放入蒸餾水中飼養軟殼蟹,河蟹在水體中吸收鈣離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飼料中鈣和磷的能力強。河蟹蛻皮前夕要求殼中鈣總量與體內鈣的總量相等,同時河蟹體中的磷總量是殼中含磷的52.2倍。
為了配合河蟹較好地生長、蛻殼,在精養蟹池中每畝(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鈣5千克,磷酸氫鈉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過磷酸鈣)河蟹的配合飼料中必須考慮鈣和磷的比例,氯化鈣和磷的氫二鈉比例為2:1,才能保證河蟹生長、蛻皮的物質需要。